赞美倾斜的栈道(2)

“顾颉路是一个五百英里长的石洞耳”

斜斜路是一条沿着渭河支流斜水和汉江支流抱水两个山谷,从长安穿过秦岭,到达陕南和四川的公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是当时秦岭南北沟通的必经之路。至于它的开创年代和过程,具体历史不详细,可追溯性相当长。

《华阳国志》引用《蜀志》说“始于三皇五帝”。《读史·郁芳札记》中说“褒斜之道,为于霞所作”。后来根据周元考古发掘的甲骨文记载,周文王时期,据说在汉水流域开疆拓土,称为“治南”。虽然具体路线没有说明,但赞美坡道的入口就在周元以南不远的地方。所以,从历史上“伐蜀”“征伐蜀”的军事行动来看,基本可以断定当时的褒斜之路已经是一条被频繁使用的道路。

《史记》中记载灭殷,“蜀亦步亦趋”,即南方八个部落越过秦岭,进入中原参加周武王的军事行动。可见,在殷商时期,就有了从汉中到北方秦岭的道路。到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出兵讨伐褒国,褒民献美女,也有可能从这条路通往秦岭北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公至穆公时期(公元前762 ~ 621),秦、蜀之间既有军事攻势,又有商旅往来,即“秦文、萧(德)、苗(穆)和睦相处,甘、川货物甚多。”李芹二十六年(公元前451),秦在郑南长大;秦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伐蜀,攻取南郑...上海的一切行动都证明,当时的一系列活动最有可能经过褒斜之路(或旧路),也最有可能在军事行动中修建栈道。

栈道没建好之前,只有谷道,危险的地方还要爬,又苦又难。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等人率军,经斜栈道入汉中,后返回勉县(今勉县),经剑阁入川伐蜀,于这年十月被灭。这一次,秦王在褒斜古道的基础上,沿着褒斜二水的峡谷,首次将古道拓展为栈道。

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秦王赵翔在位期间,任命范睢为丞相,在路过的山崖之间,“洞山为洞,插木为梁,铺木板”为栈亭,连接道路。从那以后,赞匝道就成了驿道。俗话说“栈道千里,通蜀汉,令天下畏秦”,斜栈道成为战国时期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

汉武帝()在位元年(公元前122年-公元前117年),命汉中太守张汤之子张謇“派数万人,作褒斜五百余里”。据《石门十三经》中的《高歌颂》说:“石为崖凿,柱稳,深三百余尺,木通,柱数万”。这次大规模整修斜栈道时,还计划利用斜栈道的斜水、斜水进行水运,即“水自南阳溯至斜水,百余里,由军转,渭自斜水”。因为水流湍急,石头又大,最后运不过来,水运也没有完成。

永平(刘庄)六至九年(公元63-66年),汉明帝派汉中巡抚智君“接广汉、蜀郡、巴郡二千六百九十人带信,开褒坡道...九年四月建功,益州往东都,安”。本工程共有76.68万多名工人,36.984万面砖...和49.94万余元”,“有桥623座,桥5座,路250里...和64座官方寺庙”。在该工程中,开凿了赞匝道石门隧道,成为中国最早的穿山隧道,开创了历史先例。

赞美坡道是赞美谷和斜谷的统称。因其北入口在眉县(关中宝鸡市)谢家口,南出口在汉中勉县包谷,故称褒匝道。它们以太白山(古称鸭绿山)五里坡为界,北入渭河,南入浈江。古代从长安到汉中,先入斜谷,再入褒谷,所以又叫斜谷路。

斜水(今石头河)发源于秦岭太白山西侧,向北流经太白县五里坡村东侧,再向东北弯曲出斜谷口注入渭水。抱水(今包河)发源于秦岭南麓,太白县境内源头众多。最东边的源头位于李坡西侧的西沟和汤口街。与两江相邻的五里坡,其实是一个长约五里的缓坡,故名。通过这个缓坡,斜谷和赞美谷连贯起来。所以,赞坡道是一个有两个口的山谷。虽然贯穿秦岭,但不一定要翻山越岭。

山谷位于凉州程健县以北50英里的钟山,即今天的汉中市勉县镇。还有,“斜水源来自安城县西北的鸭绿山,与水同源同宗”,“水与河相连,斜水与渭河相连,皆是行船。”所以从总的趋势来看,斜斜路是秦岭山脉中路线较为平坦的谷道。但经过包谷峡谷南段,水深湍急,悬崖凌空。唐人欧阳湛在《栈道铭序》中这样描述绝壁:“虽高,但深也”,“暗流穷,万仞直下,崖削,千里无土...麋无道,猿相向,蹄足不能跨之”。

《史记·货殖列传》载:“然四塞,栈道千里,万物不通。只夸容易新鲜,作用突出。”自秦汉以来,从都城咸阳或长安到陕南乃至四川,都以谢斜路为主要驿道。当时的路线大致如下:

从长安南部经户县向西转周至,进入宝鸡县城。西南线从北端的斜谷口(林西驿)入山,沿斜水(今石头河)东侧南下。

过太白县松岭岗(又名鹦鹉鸽口或鹦哥口、鹦鹉口),过老爷岭(古八里坂又名老君岭),入太白县桃川谷,游于斜水;

向西走灵丹寺、杜家坪、平川驿(太白堂口街)、方柴关(太白县),爬上李坡(古称五里岭、鸭绿山,又名霍亚),沿坡梁进入包河峡谷起点嘴头镇(今太白县所在地);

然后转向西南,沿下红岩河,经两河口、关山街(古河池关)、上白云、下白云、历史街、高桥(距此约11 km处,有一处包斜古栈道遗址)、王家塄(土岭);

再向南拐,进入汉中留坝县者里院的泥水沟,经四十八洞、锅厂、碾子沟,到达包河上游三元交汇处江口镇(太白河与红岩河交汇处,古称黑龙江;有一个驿站叫宋庆驿站,也叫西江口,是一个古代的关口),这一段约14公里;

沿河依坡栈道,向南4公里,为江西营(古三角城遗址)。然后沿包河而下,至磨桥湾、柳川乡站(青岗坪),经韩水沟、林家坝、雪窝、孔雀台、下南河、黑鹰坝、导树湾,到达江窝子乡站(古格玉潭);

途经武关驿(古称武秀关,有武秀潭)、猫儿沟、铁佛殿、五里铺(古称焦烟铺)、武曲店(有古武曲关)、大马道镇(有汉初萧何追月下韩信遗址,为古关隘),途经十里铺、清桥驿(现保留独活坪摩崖造像群)、和

最后穿过小石门隧道(古石门遗址,又名老石门),穿过鸡头关(古棋盘岭),出包谷口,到达勉县宝城,进入汉中腹地。

其中,从红岩河上游的咀头镇到留坝县的吴馆驿,这一大段谷道沿着红岩河和包河,伴随着210省道,与她重叠平行。从武关驿到宝城,有316国道和正在建设的包晗高速公路与之相连。

全坡栈道汉中境内长约93公里,全长470里,相当于235公里,俗称五百里栈道。《史记·货殖列传》载:赞斜栈道长470里。《元和县志》和《舆地纪声》也载于470里。219年三月,曹操从长安出汉中,兵到阳平救夏侯渊大军。他还多次感叹“顾颉路是五百里外的石洞”。在这里,曹操所说的“五百里石洞”也应视为四百七十里。

在早期的历史中,倾斜的栈道时而被阻断,时而被修建,时而被洪水摧毁。如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大雨封路”;

有些人被南北割据政权消灭了。如东汉末年张,据汉中,“绝峡谷”,“不能重开”;

由于不断的战斗,烧毁栈道的人居多,如: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曾祖父刘邦以“汉王”的身份来到汉中,“烧其所过栈道,示天下无心”,褒贬之路一度断绝;

汉安帝(刘虎)永初一、二年(107 ~ 108)“先零羌、滇零称北方天子,故侵三秦...并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冰”,坡栈道毁,“桥断”。

汉献帝(刘勰)第一平年间(公元190 ~ 193),柳岩派汉都司马张虏占领汉中。张骞分汉中,断栈道;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北伐初战曹魏时,赵云“在赤崖以北亭边谷中焚百余里”,以防追击。

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曹魏,死于张武原军。蜀军沿褒坡退守汉中,“过烧亭路”;

西魏元年(公元554年)五月,恭帝起兵反魏,说“听说官军到了,烧栈道”;

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李克用攻京,宗南逃。因“兴元(汉中)在节度使烧亭路”,由旧路(即陈仓路)来到汉中...

只是三国时期,魏蜀之争,褒斜多次被切断,但也有四次大修:

公元228年,蜀国后主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驻守汉中,北伐曹魏,出祁山,使赵云、邓骘为蜀国疑兵,负责拒魏,被曹真所败。退休时烧了赤壁栈道,诸葛亮组织人力修复。

公元230年,(曹睿)太和四年,(傅)曹真伐蜀,一军从斜谷入。”深入障碍,在前面开路...国术者,兵学之也”(载《三国志·王肃传》)。

公元233年,蜀汉建兴十一年,诸葛亮第六次伐魏,兵出祁山,出兵五丈原,大规模“治帝阁”。第二年春天,倾斜的栈道被整修,以“流动的马”运送粮草。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魏延和杨仪不和,先领兵回汉中,再“烧栈道”修好。

公元263年,魏元帝(曹桓)靖远四年十一月,魏将军钟会分兵以荐斜路、子午路、罗罗路三路灭蜀,命牙医许仪修前面的路。12月,卫荡口将军包利“将2000名中国士兵放在石匠面前,然后通过亭路”。

对于斜栈道的反复破坏,历史上的官员和民众,出于战争和旅游贸易的需要,总是想尽办法修复它,恢复它。其中,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发掘和维修,如:

公元125年十一月,汉安皇帝(刘佑)延光四年,校尉杨欢,请朝廷“上书益州为刺史,止子午道,通褒坡道”,于是整修褒坡道,化险为夷,方便出行;

三国魏元帝(曹桓)靖远四年九月(公元263年),魏将军钟会平定汉中,随即命荡寇府将军侯婷包利“以汉兵、石工、木匠二千人整修亭路”,并于同年十二月十日完成;

从太史元年(公元270年)到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燕)两次命西府(今宝鸡凤翔县)和汉中修斜栈道。后据《石门铭》“自晋南迁,路废”;

北魏(元可)三年(公元506年),梁、秦国访羊遗址,邀左学贾三德率弟子万人,石匠百人,修斜栈道,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完工。

这次要修的栈道叫“后巷”,也叫入城守备或入城路(因入城河,今丰县平木东河桥而得名),是褒匝道的一个分支,路线是从三关到丰州南入城守备。

变道还是第一次。新路线为:南端从包谷进入,经留坝县,翻越白子山,进入宝鸡柴关岭,经马车返回,到达凉泉县(今丰县丰州镇),出三关,到达北端陈仓至宝鸡。这条路线大致相当于元代以后的栈道(另一条连接陈仓路和斜斜路的道路)和晋保(鸡)汉(中)210省道线。

就这样,从北魏开始,甚至更晚,斜栈道的路线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直到唐朝,前期的褒倾古道还是一条征途,但不是驿道。中期以后,赞匝道已经偏离旧线,被开辟为驿道。

唐敬宗(李湛)鲍莉二年(公元826年),兴元(汉中)令裴度奏修坡道。

这条路线还是沿着秦汉时期的褒、谢道老线,但在西江口(留坝县江口镇)东北的太白河和宝鸡太白县城嘴头镇之间,选择了一条更便捷的路线作为第二次分流。新路线从咀头镇向南,经方家关、蒋家坟、陆家崖、磨房沟,下太白河,至田坝子,进入汉中留坝县,经桑园坝至江口(两地约30里),与包斜旧路汇合。这是元和县太白路图册。

唐文宗(李昂)开元四年(公元839年),恢复山南西路(隶属凉州)修秦蜀通道,北起宝鸡,南至四川剑门关,凿修栈道千余里,通驿道。

整条邮路的北段,从宝鸡到汉中,分为以下几条路线:宝鸡、三关、丰州之间,是陈仓旧路;为北魏开辟了丰州与武秀潭(即武秀关与武关驿)之间的回廊;武秀潭以南仍是秦汉时期的褒谢道老线。这样就把陈仓路、返回车道(新建匝道)和匝道连接起来,做了一个新的线路整合。

唐玄宗三年(公元849年)十一月,山南西路使郑亚、凤翔使解砾表演了“汶川谷道”。

文川路是包斜栈道的另一个分支,以西江口为中心点。大致路线是:北段沿包斜栈道入斜谷,西江入海口沿秦汉古道。南段开辟一条新路,从今天留坝县下南河转向东南,从西江口(留坝县江口镇)越过桅杆石梁(城固与留坝县的界山),进入城固县城,经桃园、小河口、水团,翻过光头山,从长沟出北木槽关。出关后,一路经过徐家庙到达本县,经汶川向西南转汉中。

汉中文川路路线长约50公里,沿途站点有仙灵驿站(柘梨园)、宋庆驿站(江口镇)、山会驿站(上南河)、薛辉驿站(沙岭子)。蜀汉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赵云、邓芝为偏师,出谷。后因赵、邓炳屯坚城(古称乐城),取文川路为行军路线。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也是把部下送出斜谷。

这次汶川路是宝协路第三次变道。虽然很近,但是很难急转弯。几年后被暴雨冲走,次年又被短暂废弃。后改为容桂修的新包斜路作为驿道,后被称为“李安运栈道”。

唐僖宗(李习安)为官二年(公元876年),“命惠今、神策军使张躁,领兵改道黑水(即褒水),筑栈道引至未来”。

这条斜谷驿道入蜀(李安运栈道)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宋、元、明、清所用。到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这条盛唐褒斜路被陕西巡抚贾汉府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因此,总体来看,包斜栈道是一条历史悠久、路线便捷、使用时间长、利用价值高的连接秦蜀的重要驿道,其贡献和影响是深远的。正如唐代刘禹锡在《山南西路新建驿道录》中所称赞的:“因车夫忘我劳力,幸行者慢,行者家安,货行者肩不疾,行者足不茧,行者蹄不绝,公者私议,溢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