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历史?
18世纪,中国天主教会经历了诸多不幸(中西礼仪之争、雍正乾隆时期的宗教迫害、耶稣会的解散),使江南的教会事业陷入困境。1840年(道光二十年),交通部在江南的会友多次请愿后,派耶稣会传教士回江南,并于1848年(咸丰七年),耶稣会南阁路会长决定在徐家汇设立医院,为教士们提供每年的静修和夏休。1851年初(咸丰十年),需要修建与住院相称的寺庙,于是决定修建正式的寺庙。建筑图纸由助理修士范廷佐(于1848年设计了董家渡的圣方济各主教大教堂)和罗尔斯神父(于1860年设计了皮钦圣约瑟夫教堂)共同监督建造了一座希腊风格的教堂,以圣伊格内修斯·洛约拉为主要守护神。这座希腊风格的教堂是上海第一座按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自教堂建成后,徐家汇逐渐取代董家渡,成为江南教区的中心。建设了一系列教育、文化、慈善设施(徐家汇图书馆建于1847,圣伊格内修斯学院建于1850,圣母院于1870从青浦迁来。1864成立土山湾工学院[现工艺美术学院],1867成立博物馆和崇德女校,1873成立天文台[现上海市气象台],1848成立耶稣会大修院(神学院)[现徐汇区政府],18。到19年底,附近的教民越来越多,只能容纳200多人的老教堂已经不够用了。教区决定建造一座更大的教堂。1910年(宣彤二年),新教堂沦陷,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它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至今仍受圣伊格内修斯的保护。旧教堂被划归圣伊格内修斯学院使用,并改名为无原罪圣母教堂(1994年,旧教堂和主教办公室共同拆除了新主教办公楼)。因此,主教办公室和其他教会机构都搬到了这里。
徐家汇天主教堂由建筑师W.M.DOWDALL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于1896+0906年7月31日开始提前搭建工棚、雕刻石柱,历时四年建成,1910。寺庙坐西向东,最宽处34米,进深84米,内高28米。砖木结构,占地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人。哥特式建筑风格(强调垂直面,才是真正的直立,教堂和尖顶好像不受重力影响,你要仰视到顶部),平面是拉丁十字。外墙为清水红砖铺设,四周尖拱窗嵌有彩色玻璃,墙基为青石,扶壁单独布置。在教堂的东立面,两个相对的钟楼高57米,里面有两个大钟,顶部的一对十字架重约一吨。立面中间由多层拱门、玫瑰窗和山墙组成。耶稣拿着十字架的圣像曾经矗立在大门上方。教堂是方砖地面,用瓷器铺成,顶脊呈尖拱形。大殿内有大小石柱64根,全部用金山石雕凿而成。深深的主厅将参观者的眼睛和心灵引向远处的祭坛,这是教堂完工时临时搭建的。1919年复活节前,特意从巴黎运来一个精致的祭坛安装在中心,费用由一位富有的法国寡妇捐赠。祭坛中央有圣伊格内修斯和其他八位圣人的雕像,雕刻精美,色彩鲜艳。大厅里还有20个小祭坛。横轴由南北耳厅组成,路口上方曾经有一座钟楼。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遭受了灾难性的破坏。三座钟楼的尖顶被拆除,所有的彩色玻璃窗被打碎。历经百年的宗教书籍,以及被国务院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木雕祭台、圣像、丝绸刺绣艺术品,都被拖到教堂门前焚烧。奥地利制造的风琴被拆成了一堆废铁,教堂变成了水果仓库。1979宗教政策实施后,原本已经摆满鲜花的大堂,被归还给了上海教区。1982年,教堂大修,钟楼勉强修复,但原有的祭坛陈设、彩色玻璃、管风琴等艺术珍品无法再现。
如今,一些在文革中受损的祭坛被修复,电子琴取代了原来的名琴,富有中国特色的彩色玻璃正在陆续安装在窗户上,这让曾经的“远东第一大堂”圣伊格内修斯大堂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