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的名字
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东经112.6-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下辖的一个小集镇,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个县(市),天元、松露、汤和、石峰四个区,140个乡镇。
株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辖的醴陵、攸县、茶陵等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炎陵县鹿苑皮,属该市管辖,古书记载葬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称颜地神农(颜地陵,建于宋代,现已修复)。据古籍记载,神农“开始教人种地;品尝草药,发明药物;把麻当布,做衣服;首次开放市场,交换所需商品;切相为琴,丝结为弦,作五弦琴;弦木是弧,雕木是矢,弧矢的好处就是称霸天下。“炎帝的这六大功绩,开创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创造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明,从而结束了古代人类依靠动物肉食和野果为生的历史,使远古先民步入农业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传炎帝晚年为百姓治病,来到炎陵县采药。不幸误食金钱草,中毒而死。炎帝驾崩后,葬于茶庄尾,即今株洲炎陵县唐田乡鹿苑皮(又名炎陵山)。这位功德无量的民族始祖,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新修缮的颜地陵墓金碧辉煌,吸引了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有据可查,1987年8月,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朱桢县漂沙井乡黄霞发现了一处距今6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遗址和一处距今4000多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几年前,省考古学家还在炎陵县颜地陵墓附近的东风乡发掘了一批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在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白陶和一些彩陶。此外,株洲地区零星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古代,朱桢地区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活和繁衍。株洲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人类永恒的财富。
株洲,古称建宁,建于公元214年建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建宁并入湘潭。古时候当地树木多,湘江跨越多沙洲,所以株洲又叫涿州。南宋邵熙元年(公元1190)正式命名为株州。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东经112.6-14,北纬26-28之间。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株潭经济最发达的“金三角”。
解放初期,株洲只是湘潭县下辖的一个小集镇。1951年5月,株洲建市为县级市。1956年3月晋升为省级市。1983年6月,实行市县新体制。现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州县5个县(市)和天元、松露、汤和、石峰市4个区,140个乡镇,2225个行政村。总面积114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1998年末总人口367.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21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36%;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
株洲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民族的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神农葬于株洲炎陵县鹿苑皮。1983年,在株洲市株洲县漂沙井磨山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溪文化遗址和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近代,1906年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平(乡)刘(阳)苗(岭)起义,1927年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都震动了中华大地。李、左权、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等近代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为了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苏区,为了祖国的解放,株洲人民英勇奋战,数以万计的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充足。无霜期286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至18℃,是名副其实的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沃土。是湖南省著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亩产量长江流域第一。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铁、钨、铅、锌、金、锡、铀、钼、铜、银、铌、钽、稀土、萤石、石膏、硅土、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等40多种,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加上气候、土壤、地质和植被的多样性,为多层次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人力资源方面,株洲有1.48万农村劳动力,其中1.24万可以脱离农业到其他行业工作。全市从业人员40多万人,其中科技人员近654.38+0.00万人,占湖南科技团队总数的四分之一。旅游资源更是令人向往。株洲市有4个重点景区,国家级的炎陵县1颜地陵、炎陵县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株洲县大井景区、省级的茶陵县云阳山森林公园。颜地陵墓雄伟壮观,桃源洞的景色更加美丽迷人,充满了原始风光。随着中国颜地基金会的成立,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到这里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为投资和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株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株洲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交通枢纽,南临广东,北依长江,东临上海、江浙,西接巴蜀、云贵。它有着连接华东、华南和西南的经济纽带城市的美誉。京广、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106、320国道、在建的京珠高速、国家即将建设的上瑞高速在市区交汇。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站之一,株洲北站是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千吨级船舶沿湘江航行,可到达长江沿岸城市。黄骅机场距市区仅6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连。
建国50年来,株洲实现了从县城到工业新城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株洲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以农保市、以企富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市场方针,实施“开放强市”战略,弘扬了“开拓奉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空前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条战线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株洲市近20年的经济总量已超过前30年的3.5倍。从65438年到099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949万元。近年来,株洲先后获得“全国科教兴市”、“全国绿化城市”、“双拥模范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测算,株洲排名第54位,是湖南省除省会城市外排名第一的城市,跻身全国二类城市行列。株洲在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事业方面的主要成就如下:
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建国前,株洲几乎没有工业。“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先后安排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13重点项目在株洲建设。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不仅构筑了新的工业城市,而且逐步促进了株洲地方工业、劳务企业、乡镇企业和区街工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体,电力、煤炭、轻工、纺织、电子、塑料、皮革、服装、医药等工业发展的工业格局。目前,全市共有乡镇以上企业18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2家;固定资产原值65,438+0,696,5438+0.7亿元,比65,438+0.949增加了约47万倍。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乡级及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199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401亿元,是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国42个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综合实力跃升至第26位主要是因为工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针对株洲国有经济、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以及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株洲率先实施了劳动人事工资改革等一系列搞活国有企业的措施。一批支撑株洲工业发展的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被新闻界誉为“株洲现象”。特别是1994以来,被列为全国首批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的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通过实施“三改一强”、“抓大放小”和资本运营等措施,国有企业在组织体制、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共建立股份制企业1139家(其中注册股份公司16家),注册资本20亿元,增量资本28亿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青云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厂)股票已先后上市交易。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破产、承包、租赁、区块搞活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先后组建了南方摩托集团、国光瓷业集团、翔达实业集团等“三大集团”。前进药业、火炬火花塞也在向集团化发展,依托有色冶金、化工、铁路运输机械的“三大产业集团”逐渐形成。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车辆厂、国光公司、翔达公司、前进制药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业利润占全市实现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业在改革中成为市场主体,逐步走出困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保证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兼并破产等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从社保、财政、企业和社会多方筹集资金,确保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及时发放。通过采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和服务队(站)、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下岗职工再就业比例达到48%。
/zszy/zsdt/20040829144012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