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又称“彩瓷”。画在物体表面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下彩瓷两种,釉下彩始于唐代。明清时期,釉{粉彩}开始出现,也是彩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景德镇窑为最突出的成就。【编辑此段】彩瓷历史知识在中国漫长的制瓷史上,彩瓷的出现结束了“南蓝北白”的漫长统一,瓷园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千百年来,彩瓷以其卓越为世人所公认。有三荣:元、明初、清初青花和釉下红共享最佳釉下彩;明成化争一峰之顶;清代三代珐琅大获成功。此外,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窑口的其他各具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但是,有一种独特的彩瓷品种,被不公平地遗忘了很久,甚至几乎被遗忘了。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浅绛彩瓷。
清代康雍盛世之后,作为中国瓷器生产中心的景德镇开始衰落,御窑制瓷工艺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至今人们总以“清三代”为口头禅,虽有偏颇,但不无道理。道光咸丰时期,一批文化造诣颇深的瓷画家突破传统桎梏,锐意创新。他们借鉴元代以黄为代表的山水写意国画风格,开历史先河,将诗、书、印移植到瓷器上。他们大胆地用水墨勾勒轮廓,稍加揉搓,用淡赭色和水绿、草绿、浅蓝、浅紫等颜色渲染,同时书写。他们画的瓷器画面淡雅,柔美,平淡空灵。因为这种技法在国画术语中称为“浅绛”,所以用这种技法绘制的瓷器称为浅绛瓷。
浅绛色在瓷画中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首先,它大规模运用了诗、书、印相结合的中国画风格,融合了艺术家对书法和文学的理解,使瓷画焕然一新,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艺术品位,成为景德镇现代彩瓷风格的先驱。其次,打破了以往瓷画过于细致复杂的套路,从模仿宋院之作,转变为模仿元人之雅。与御窑的精心装饰相比,它更优雅、更生动。此外,与皇宫制作的皇家器皿和工匠根据样品填充相比,画面沉闷,缺乏个性。浅绛色的艺术家都是一个人完成的,从设计稿、画图渲染、书法题字到署印,画面充满灵气和个性。
清末民初,出现了一大批画浅绛色的艺术家。从资料记载和一些藏家的传世作品来看,当时的知名艺术家不下五六十人,其中以张雄、、金品卿、王等为最。清代大收藏家赵茹珍写的《古玩指南》对程门的作品赞不绝口:“凡得杯者,必看之。”民国时期,在景德镇瓷业出类拔萃的竹山八友中,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人早年也画过浅绛瓷。遗憾的是,由于浅绛瓷是低温(650-700℃)烧制,材质颜色容易褪色、脱落,很难保存作品。到了民国中后期,逐渐被高温彩料取代,所以浅绛瓷的兴起和消亡只用了短短的七八十年。尽管如此,它却是19年末和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最具创新性和代表性的产品,在中国陶瓷史上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