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历史演变。

春节,在中国也被称为元旦,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可以考证的是,在商代,一年的第一年是在不同的月份,商代以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十月为正月,汉初沿用,刘彻定一月为正月,一直延续至今。1912 65438+10月13农历25日,孙文发布《关于颁布历书的临时大总统令》,指示内务部编纂新的历书,随后将新的历法65438+10月1定为“元旦”,但不久就不叫“元旦”了。1912月17袁世凯发布公告:“既然已经建立了* * *和政治制度,就要用阳历来表示大同。从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开始,国内外文武官员使用的所有公文都将改为阳历。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在大多数地方,阴历和阳历同时使用。后来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这种方法开始向全国推广。农历12月26日,1914 1,中国内务部提出:“拟指定农历元旦为春节,端午节为夏季节日,中秋节为秋季节日,冬季至日为冬季节日。我们所有的公民都休息,公务人员也允许休息一天。”总统批准后,这一计划立即通知各省实施。传统的农历新年被正式命名为“春节”,春节,意味着一年的开始和春天的开始。“元旦”的名称被定为公历1+0。传统上一般以农历为新年,用公历,以农历为体。与农历相比,更符合我国的气候特点,阳历中春天的到来较晚。农历是基于对大自然的观察,蕴含着宇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