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名人传
关于墨子的籍贯,有人引经为山东鲁人,有人为楚人,有人为河南鲁山县。更何况,远在万里之外的印度研究他,成为一个海外佛教徒,显然是荒谬的。其实墨子是古代商丘人。他是战国时期宋昭公的一名医生,这在早期文献中有所记载。
墨子,名翟[第二音](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子是他的尊称。和老子、孔子一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封为子。他生活在孔子逝世前后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时期。他先是“学了儒生之术,受了孔子的影响”。但此时孔子的思想已经影响了全国,孔子也周游世界,到处传播他的学说。墨子为了让世人接受自己的学术思想,派遣使团保家卫国,长期居住在鲁(今山东省南部),后南抵楚国,但也曾试图渡江而未成功。他要在全世界传播他“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思想。
他一生中有一小段时间在宋朝担任医生(春秋时期没有官衔和爵位之分,医生既是官衔又是爵位。宋代的国有大夫、县大夫都是封建官吏,其余时间都是以平民的身份周游列国。所以当时就有“孔子灶台不黑,墨子板凳不暖”的说法。他反对战争,尤其是大国对小国的征服。当他在鲁国的时候,卢国军担心齐国会攻击鲁国,就问他是否可以拯救齐国。他说:“我希望在上帝之上的人尊重天堂和鬼神,而在上帝之下的人热爱人民......我会尽力对邻省诸侯彬彬有礼,把国家赶走,一切就井然有序了,苦难也就可以省了。除非是这种情况,否则没办法。后来,他听说楚惠王要攻打宋国。因为宋国城墙坚固,楚惠王做了一个像公败一样的梯子。他很匆忙,所以匆忙出发了。他走了十几天十几夜,来到楚国国都营(今湖北江陵),脚上磨着厚厚的茧子。他扯掉衣服缠在一起,让他像个失败者一样发呆。他尽力说服楚王,攻击宋是无情和不公正的。他也脱下了作为城池的衣服,像一场公开的败仗一样与攻守之术比拼。一连打了九个回合,他像公败一样把攻城器械都用光了,但防御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他终于说服了楚王,答应不再进攻宋朝,从而使宋国免遭一场重大的战争灾难。他做官并不是为了名利:楚国五年,他把自己的书赠送给,陈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楚国只称其为好书而不使用,并表示愿意留下他做楚国的官。临行前,他告诉王楚:“当一个圣人进入时,他不会因他的方式而得到回报,他也不会听。这本书没用。请继续!“颇有不劳而获之感,足见其“圣人非山,河不宽,辱主,不贪青位,利天下,除万民之害”的高尚品质。"
春秋末期,孔子有名弟子72人,无名弟子3000人。而墨子的“墨学特别盛,弟子很多”,秦丞相吕不韦说:“孔墨家众多,弟子丰足,满天下。”据《淮南子》一书记载,墨子著名弟子180人。可见墨子培养的弟子比孔子多,这大概是因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私塾。
墨子也是一个善于制作器具的能工巧匠。他的技术和公博一样有名,仅次于鲁班。当时人们以把用过的东西埋在坟里当孝道为荣,喝酒浪费了国家很多资源,但他提倡薄葬,反对厚葬。他认为重葬不仅破坏了国家的财产,还耽误了生产。他将此上升到“全民备战”的高度,主张“丧政”。他还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说“世间之爱为治,乔装之恶为乱”,要求大家“爱其身,以弟子为身,以人之室为室,以他人为家”,实际上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他主张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反对诉诸武力。
墨子提出哲学上的“辩”论,认为判断对错的标准只能通过辩论来验证,实际上提出了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在方法论上,他提出“学古圣先贤之事,察民耳目之实”,意思是既要参考古圣先贤的成功经验,又要考察实践的结果,看是否利国利民。
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这样进步的思想和哲学理论,实在难能可贵。翟墨的著作,汉代刘向记载为71篇,现在有53篇,全部收入《墨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