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苏州园林的布局美,协调美,衬托美,层次美?
徽州古园林始于南宋。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徽州成为南宋的大后方。随着当时徽州与首都的交流日益频繁,园林意识逐渐从西方进入。所以徽州古园林一开始就有明显的杭州园林痕迹。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它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
第二,以徽州文化内涵为基本内容。其建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徽派文化内涵。从园林结构到园名立意,从景点名称到景物布局,无不体现出徽州文化的底蕴。
第三,以徽州地理景观为背景。惠州的地貌蜿蜒曲折,山峦起伏,地小人窄,山高水长。这种地理状况制约了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和风格。所以依山而成,顺水而成,顺其自然就成了一大特色。其本质是师法自然。
第四,利用徽州动植物和当地建筑材料作为建园材料。其中虽有少数饰有异域风情的饰品,但大多饰有徽州本土的动植物,尤其是徽州的梅、竹、松、石。一方面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实现园内建筑与园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第五,以徽派建筑风格为基调。部分园林位于庭院内,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融为一体。有些园林虽然建筑不多,但画龙点睛之处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魅力。
第六,要安静宜人。虽然它具有玩耍、观赏、修身养性、滋补、聚会等多种功能。,静是第一要义。因为园林的建造主要是达官贵人退休后享用,或者是为退休做准备。唯有静能修身养性,唯有静能放松身心,延年益寿。
徽州园林根据所处环境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由显赫家族建造和使用的私家园林。比如众所周知的仿西湖而建的唐末甘棠园,有“小西湖”之誉;西溪南果园的主人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财主吴天行,果园的设计者是祝枝山和唐寅。千口水乡园林,占地2000多平方米,气势磅礴。明清时期,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游过此园;富丽堂皇的汨罗园是乾隆年间名医王的祖宅。由于他的儿子王大顺为皇帝治好了顽疾,朝廷赐给他两棵红豆树(即汨罗树),种在园中,并以此命名。还有一种庭园,寓情于景,以小见大。庭院造园是徽州园林的一种常见做法。利用屋内有限的面积,根据地形,利用山塘、造园、雕塑、字画,置庭前山林,庭后排水,叠山理水,巧妙布局。真的是一个幽深的庭院,诗意盎然,幽静宜人,乐趣无穷。最具代表性的庭园是西方交付的西园。此园建于清道光年间,以八字砖门楼为入口,三栋楼一字排开,形成一个狭长的院落,由砖墙、拱形门道和墙上的长方形漏窗隔开,形成前园、中园和后园。这种处理使整个庭院处于一种“隔与不隔,有界与无界”的状态,为庭院增添了深深的美感。再加上庭院中摆放的石头、石鱼盆和假山、盆景、花卉,给人以美的感觉。另一类是政府享用的官园。这种花园是由政府建造供自己使用的。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学而优则仕”,封建官吏多为文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心态在官园建设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徽州府衙的环境就是“山清水秀,环境豪华。”还有一种寺庙园林也隐居在古寺鹤亭。儒、释、道在古徽州并存,庙、庙、庙并存。寺庙、祠庙的位置通常在青山绿水之间,它们的院落受世俗和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花园式的布局。当然,除了一般园林的特点,寺庙园林还有其宗教文化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徽州府郊的惠明寺,还是南国小溪村的丛林寺,都是竹林环绕,松柏翠竹,桃花流水,有佛教名家创作的大型罗汉壁画。为寺庙园林增光添彩。在古村落的入口处还有另一种水口花园。水口是古徽州人特意在村口修建的树木、宝塔和寺庙景观区,已成为该村的显著标志。它是徽州村落整体建筑中的“门户”和“灵魂”。水口的树楼在村里的族规里是有明确保护的,不允许任何人随意破坏。因此,虽然水口花园没有围栏保护,但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繁荣,所有村民都可以自觉尽力维护它。
徽州古园林种类繁多,各种园林把徽州这片古老的土地装点成一个大花园。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犹如置身于城市中的野外”,“将山川引入家中”。它之所以气势磅礴、雕刻精美、蜿蜒优美,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徽州的山水之美,使其有向大自然学习的可能;其次,徽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徽州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奇思妙想;再次,徽商经济实力雄厚,为徽派园林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这样,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享受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此外,这一遗产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应歌德故里德国的邀请,歙县一家古典建筑公司在徽州建造了一座古典园林式的春华园≤一生做梦也没想到徽州——走进古徽州园林≥
《一生未曾梦见徽州》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首诗。曾经让汤显祖“疯狂一生”的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这里山峦连绵,横跨黄山、云起(百岳山)等脉,绵延数百里,形成皖南丘陵区。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形独特,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徽州古森林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惠州整体是一个大花园,一个“中国画中的村庄”。
惠州黟县宏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村内明清古民居1300余间。美丽的湖光山色和古老的祠堂相得益彰,就像画中的乡村。与江南古典园林不同的是,宏村没有围墙的界限划分,村子周围的山峰就是这个庞大古典园林的围墙。
≤徽州古民居特征≥
徽州古民居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布广泛。惠州有几千个大村小村,婺源、绩溪都有,几乎每个村都有古宅。据专家介绍,明代的民居有几千处,清代则有几万处。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是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它把民居建筑推向了极致,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历史上民居建筑中的一座高峰。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强烈而优美的节奏感。走进惠州,就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花园。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是依山傍水,十里绿眼,群山环绕。然而,这个村子里的树很少。即使有,也是一些可供观赏的灌木或花卉。老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麓,不影响村子的视线。远远望去,一堵堵墙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瓷砖勾勒出来,像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张高调的艺术照。走在山间的人,如同走在一幅画中,随时随地都能欣赏到迷人的绘画和醉人的诗词。20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天才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所感染,写下了《屯溪夜宿》一诗。诗中写道:“新安江水满,两岸人散如船。屯溪桥下几夜,断肠春色似扬州。“徽州民居的外观安静精致,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果你怀着一种无忧无虑的心情再次走进村庄,踩着绿色的石板小路,悄悄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家看看,你会觉得从宁静到醇厚。浓厚的文化氛围紧紧围绕着你,不断催促你继续看下去,还是觉得自己的眼光不够。只要把脚抬进一个大门,就会看到巨大的中堂悬挂在大厅中央,然后就会看到中堂下面的壁龛上的铃铛和两侧摆放的各种瓷瓶、瓷管,这些都属于古董艺术品,抬眼随意一摸就能看到。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著名,被称为“徽州三绝”,几乎家家户户都能看到。门道、门套和漏窗上的雕刻在河内很少相同。窗台、裙边、窗扇、斜撑都比较精致。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十二门上刻着二十四幅孝图,非常精细。虽然封建礼教比较浓厚,但很有文化研究价值。
刚到惠州的人看民居,可以看到这些民居的一切风景,高高的马头墙,灰黑相间的鱼鳞瓦,露出本来面目的木门窗。事实上,徽州民居远远不是人的房子,它是一个包括祠堂、家庙和其他建筑的整体概念。没有祠堂,就没有民居。惠州有很多从外地搬来的有钱人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宗法观念和非常严密的宗族组织。“社稷有宅,宗族有祠”。祠堂是他们居住地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过祠堂可以凝聚宗族中的人。
明朝以前,不允许人们祭祀祖先。明朝嘉靖年间,政府开始允许民众祭祀祖先。此后,徽州祠堂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最典型的就是绩溪龙川的胡氏宗祠。它位于龙山之后,香山之前,一条古道穿过前门。路外的龙川溪绕过祠堂,流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向北望去,祠堂中轴线上的影壁、平台、门厅、正殿、前后天井、寝殿、专祠等建筑,均衡对称排列,进深84米。此外,还有东、西、北三面无窗的高墙,十几米的三重檐门楼,从平台向卧室逐渐上升的地平线、门楼、正厅屋顶、卧室屋顶,形成空中三峰。这种深、高、宽的比例关系,造成了祠堂的雄伟气势,也渐渐在我心中升起了一股沉重的肃穆和无边的压抑。
徽州祠堂,一言不发,一言不发,静静地站在那里;但是当你走近它,然后进入它的腹地,就会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围绕着你,刺激着你,感染着你,让你情不自禁地接受这种感染,接受这种观念,哪怕是暂时的感觉,也会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这就是古人的文明。现在我们来看看徽州民居。他们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
≤徽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徽州,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位于安徽省南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这里山峦连绵,横跨黄山、云起(百岳山)等脉,绵延数百里,一直延伸到长江沿岸,形成了皖南丘陵区。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地形独特,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候。这些都是徽州地区森林茂密,风景如画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徽州古典园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惠州整体是一个大花园,一个“中国画中的村庄”。
惠州历史非常悠久,在古代被称为“三皇之都”。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和生活了。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住着一个叫山越的祖先。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归吴,亡吴归越,亡越归楚。秦汉时期设立郡县。自隋唐以来,他们的名字已经改变了许多次。直到北宋惠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才定名为徽州,沿用至今。历史上,由于逃避战乱和种族压迫,北方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进入山区徽州。但徽州土地狭小,古代回民不得不外出经商。明清时期,徽商称霸江南,富如敌国,形成了“无徽无商”的鼎盛时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对休闲生活的高需求,成为徽商在客居地和家乡徽州建造大量园林的主要因素。而且徽商非常重视诗词书法的礼仪,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自己的审美情趣。徽州园林在徽商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古徽州经济≥
说到中国古代的商帮,首先要说的就是北方的晋南徽记。徽商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徽州人的商业活动很早就开始了,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了商帮,明嘉靖至清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顶峰。各种徽州文化现象虽然始于不同的时代,但其鼎盛时期基本与徽商的鼎盛时期重合:新安理学始于南宋,至元明初达到顶峰;新安医学起源于东晋,兴盛于明清。徽派的朴学始于明末清初,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新安画派始于元代,明末清初独具风格。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画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徽派建筑最为繁荣。徽州盆景始于五代十国,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徽菜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自成体系。明朝万历年间,徽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简单巧合,而恰恰说明徽州文化对徽商有一定的依赖。经过长期的商业运作,到了明清时期,徽商“富资数万,继数百”,“富室首领推新安于江南,权山于江北”。新安大甲有几百万人,其他二十到三十万人在嘉尔。“徽商的财富可想而知。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某种经济往往孕育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徽商雄厚的资金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潍州文化各方面与徽商的关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于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将探讨徽商经济与徽派建筑园林之间的延续关系。
徽派园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徽派建筑师密切相关的。没有徽派建筑,徽派园林就不会完整统一,没有徽派园林,徽派建筑也就孤独了。在徽州园林中,塔亭和桥坊柱不是建筑实体,另一个也不是园林的本体。相反,徽州园林处处体现着徽派建筑之美。因此,徽派建筑是徽派园林中极其重要的元素,而徽派建筑中最杰出的三雕艺术对园林风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徽派园林与徽派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所以有人常常称之为徽派园林建筑。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徽州(原新安县)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也是历史现象。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北方四大强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逐渐使这片土地成为中国著名的地区。可以说,徽州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包容性融合。南宋以来,这里成为文风繁荣、人文荟萃的“东南邹鲁”和“礼义之地”。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末年,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那么它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在全国风骚了八百年左右。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比如新安理学,徽派的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的版画,徽派的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派“四雕”,徽菜,徽派茶道,徽派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虽然没有形成一些流派,但其中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不计其数,如秋日星空中的繁星。
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徽州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徽州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的徽学(或称徽学)概念广泛传播,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和中国的许多城市,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徽学”被视为与敦煌学、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