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的米是什么?也是米饭吗?
水稻的广泛种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更早的时期,水稻在主食结构中的比重并不大,只是众多主食中的一种。但水稻种植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发展后期形成了“南稻北麦”的饮食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在古代,除了用大米煮饭,其他很多农作物都是煮饭的原料。比如小麦大米,我们今天熟悉的小麦加工方法是磨成粉状食品,但在早期,用小麦做粮食是很常见的。
常见于文献中,大麦、小麦、青稞都可以用于烹饪。因为麦饭的味道太差,难以消化,所以一直是下层阶级吃的,在上层阶级不受欢迎。所以在上流社会,如果有人用麦饭请客,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小米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重要的烹饪原料。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层次的差异,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吃的玉米米饭质量也不尽相同。
社会上层大多吃精白米,下层只能吃“脱小米米”,即只去壳不精白的粗小米米。《新唐书》在介绍隋唐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时说:“(窦建德)性乱,不爱吃肉,所以饭里加菜加器皿。”这说明吃去小米的大米确实是生活贫困的简单反映。
也有人用豆子做饭。豆米也是地位卑微、家境贫寒的人广泛使用的主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也积累了丰富的吃豆腐饭的经验。吃豆糯米的时候一定要和其他饲料混着吃。如果统一使用豆类,大量食用后容易导致腹胀、消化不良,严重者甚至中毒,所以常被“混为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