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历史
三国时期,大理向诸葛亮的南征军投降,建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合阳县、西和县。当时白族已经大致成型,很多城市都是靠洱海而建。
唐朝初年,洱海周围有六个部落,称为刘钊。在唐高宗,除了勐社之外的五个诏令都被吐蕃征服了。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勐社诏书首领皮洛格合并五诏书,建立南诏王国,将都城从勐社(今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础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了今天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902年(唐昭宗后两年),南诏权臣郑迈斯夺取政权,建立“大厂和曹保果”。927年,杨乾贞支持赵善政建立“经天兴国”,后自立为王,建“国不如义”。
937年(金代天府二年),段思平也建都杨卯,国号大理。段自称是汉人的后代。建国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派遣使节与南宋通商。
316年后,大理于1253年被忽必烈灭。1274年,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在赤城(又称中青路,今昆明市)设立云南省,同时设立大理路、太和县,隶属云南省。此后,云南的中心城市从大理转移到昆明。
1382年,明军攻陷大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统治太和县,并新建府城,即现在的大理古城。1659年,清军入侵云南。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1856年(清咸丰六年),杜文秀建立回民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民国成立后,大理州被撤销,太和县改名为大荔县。1950年,下关市分离,1983年,下关市与大荔县合并,建立县级大荔市。目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全市约三分之二的人口是白族。
扩展数据:
大理西高东低。全市年平均气温15℃,降水量1056毫米..农业主要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猪、牛、蛋等。,特产有云南山茶、苍山杜鹃、大理雪梨、下关沱茶等。目前工业主要集中在洱海南岸下关镇附近,有烟草、茶叶、食品、纺织等门类,盛产大理石。
“太和村”位于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是古南诏国的早期都城,有太和城遗址,是大型国家级文物。喜洲镇位于洱海的西北岸,是白族居民的聚居地。当地民族风情浓郁,房屋颇具特色。
位于洱海北岸的上官镇,古时是大理古城的军事屏障,以“上官花”闻名。此外,附近还有鸡足山、巍山等景点。
百度百科-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