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摧毁了中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中国版图的轮廓就像一只公鸡,东北三省正好处于公鸡头的关键位置。上世纪五八十年代,东北三省恰好与其重工业生产的地理位置相吻合,东北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

在“一五”计划中打造大工业的摇篮

东北有近百年的大型机械工业历史。20世纪30年代初,日伪统治东北,出于战争需要,在东北实行“实业发展”政策,客观上使东北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有1312台机床。各行业职工总数约为654.38+0.27万人。这些遗留的工业长期以来确立了东北作为中国重工业中心的地位。20世纪40年代末和建国初期,依靠毗邻苏联的地理条件,东北首先引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发动第一轮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革命的重点地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中央政府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放在东北。在此期间,国家只对辽宁工业进行了投资,占同期工业总投资的18.5%。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三省建立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中国新工业摇篮”,形成了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的东北工业体系。

“东方底特律”诞生了

当时东北工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东北是新中国工业的崛起,孵化了无数的神奇。第一口炽热的钢水涌出,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飞上天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个深海机器人探索海洋,第一个软件园。无数新的中国第一从冉冉这里崛起。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厂正式建成投产,国产第一辆汽车下线。从那时起,长春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中心。在日本出现丰田、日产、本田等汽车巨头之前,长春一汽是当时亚洲汽车工业的老大。

钢铁工业方面,从1952到1953+01,鞍钢大型轧机、无缝钢管厂、7号自动炼铁炉相继建成。公司薄板厂和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和1956建成投产。此外,北满钢铁厂和本溪钢铁公司基本建成。辽宁的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中国重工业的基础产业。

50年代末,东北掌握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重工业技术,能够设计一些技术复杂的大型项目。如年产654.38+5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年产240万吨煤的煤矿。

石油“血库”支撑了中国半个世纪

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石油大会战。20世纪50年代末,黑龙江松辽盆地发现大庆油田,中央决定部署兵力,发动大规模石油战争。来自西北、华北的数万名石油工人,浩浩荡荡地开进松辽平原腹地的荒原,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1960 4月14日,大庆第一口油井开钻,原油很快喷出。大庆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此后40年间,大庆生产原油超过654.38+0.7亿吨,接近中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创造了连续27年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是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大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血库”,支撑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当周年油田的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一起被载入中国科技发展史时,周年还向国家缴纳了406654.38+亿元的税收,是国家对周年总投入的87倍。承担原油差价419亿元,出口创汇495亿美元。

几十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铸造了中国的辉煌。仅辽宁省,从1953到1994,全省共向中央上缴3234亿元,占同期地区财政收入的71.5%。

激情燃烧,英雄辈出。

在那些辉煌的岁月里,无数响亮的名字与东北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的原籍可能不是东北,但他们都是在东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时代巨人,比如王进喜、雷锋、孟泰...还有一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鞍钢、第一汽车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大庆油田、沈飞、哈工大等等;此外,还有无数制造各种大型工业设备的骨干工厂。大庆油、抚顺煤、鞍钢钢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全国各地,是当年中国工业的血液。三十年前,王进喜是东北最出名的人,甚至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杨子荣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现在任何一个当红的电影明星。东北兵团在当时的年轻人中也很有名。今天中国很多企业家都是东北兵团的战士。

东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这只是意外吗?为什么不能发展变坏?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整个东北的“落后”和“非工业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某种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谎言和借口迷惑,请继续读下去!

我们来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如果你看过当时中央政府出版的任何一部关于工业和产业布局的文献,你都会回想起“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局限在一个地方”这句话。这个“局限在一个地方”是什么意思?中央政府甚至懒得解决东北问题!毫无疑问,上海是轻工业的基地,占全国轻工业产量的35%左右。

当时东北,准确的说是辽宁,覆盖了当时全国重工业产出的近70%!其中,与国际民生相关的主要产品:钢铁、成品油、电力、机床、军工更是高达80%以上!即使原煤是海关盛行体力劳动的行业,辽宁依然占了55%(因为有抚顺和阜新这两个当时亚洲无人能及的露天煤矿)

今天总有一些人说武汉、青岛、天津甚至重庆、太原是“老工业基地”,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客气地说,与辽宁中部的重工业基地相比,这些城市根本不配称为工业基地,最多只能称之为“手工业基地”。那时候东北董事长高刚很好。为什么?资质永远是一方面,主要是实力。毛主席在北京游行,他在沈阳游行,然后群众表现了什么?北京人拿出棉花和小麦,沈阳人拿出火车和机床!你有兴趣读读老将军的回忆录。有多少人长年累月走遍全国?“到了南满才看到成片的高压电网和密密麻麻的铁路,才知道什么是工业。”这里还必须提一个城市——大连,它是日本人在中国的战略基地,基础设施好,工业基础比川圹和广岛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连是全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工业基地,原因我就不说了。至于大连的贡献,这里有一个历史的不公需要纠正。大家可能还记得淮海战役后一位元帅说的话:淮海战役是用手推车发动的。但历史上的原话是:淮海战役的胜利,靠的是山东的小推车,大连的大炮弹。这里的“大连大炮弹”指的是当时国内第一家军工厂大连立新厂的产品。这个工厂就是后来的“大连五二三厂”,它的第一任厂长是吴运铎。为什么后来有人把最后半句删掉了?就因为领导说“新疆和东北还是两个殖民地”?请你自己看!!

毫无疑问,中央政府高层也非常清楚东北的重要性,否则不会有“只要我们在东北有一个坚实的根据地,即使我们失去了现有的全部根据地,中国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原谅我!可能不太准确)“在这种情况下,东北人民不仅肩负着解放中国的重任,前方的战士在流血,后方的人民在拼命。有没有想过,如果不是辽南铁路网密布,前方的物资怎么可能不出差错的送到?对比一下此后的抗美援越,差距有多大!但让人气愤的是,今天连这些东西都被歪曲了,流血牺牲的是四川人和山东人(今天甚至有人写出湖南人这样的废话,真是无耻!),量产是上海的!奇怪,中国的精锐军队不是有一部分是东北兵组成的吗?辽宁中部的工业基地生产的几万辆铁路车的战略物资不都是这样吗?这种明目张胆的歪曲是不是太无耻了?

先说建国后的建设时期。我仔细研究过我祖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一本发黄被老鼠啃过的小册子)。产业建设的中心意思其实只有八个字“提高一个,广撒网”。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建设和完善以鞍钢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使之有效支撑全国的工业建设!”在这里,前半部分是手段,后半部分是目的。可惜这个“目的”已经持续了五十年了!!!请注意,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的产品出口与八九十年代的“广货北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叫“调配”。所谓“调配”就是免费支持。如果卖掉的话,年产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稳定了20年。只有80万人口的大庆不早就变成科威特了吗?中国机电产品中心沈阳,每年有高达89%的产品免费分配给海关!有人说沈阳是和国实业的长子。我觉得应该叫保姆!很长一段时间,鞍钢的大型工厂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重轨的工厂,但是读者们,你们想想。建国后东北建了多少公里铁路?就连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苟海线都是辽宁省自己出资修建的!没有东北的无私奉献,怎么会有上世纪60年代中国铁路建设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

上世纪60年代,辽宁承担了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最重任务。30%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被调到西部,很多甚至把整个厂矿都搬了过来。今天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湖北的大部分厂矿、军工企业、基地,甚至整个厂矿都是沈阳、大连的。戈壁滩,他们甚至是匿名的,死了也不为人知(我父亲年轻时的一个朋友在一个叫金川或者金昌的地方工作,他去世六年后他的家人才知道)。&;东北人民为国家做出了这样的贡献,但他们得到了什么?不说别的,《陈三亮》我想大家还记得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做出无数贡献的人,每人每年只有三两油吃!是因为东北不产豆油吗?不是,东北大豆产量占全国的44-57%(1962-1977)。是不是全国人民都只吃三两油?不是,北京人均比是东北的6.67倍,但是不产油!如果年轻人感兴趣,他们可以问任何一个40岁以上的人,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笔者奶奶的一个学生,在沟帮子的机务段承担了一点责任,现在回想起来充满了愤怒: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东北形势不好,但是因为有吉林、黑龙江的大粮仓,还能勉强维持。但是上面不断有分配口粮和入关的指示。那是人命啊!如果不是东北地区良好的自然基础和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粮食,这样一种釜底抽薪的做法早就造成东北地区人类的苦难了。今天有人发帖说东北三年自然灾害死的人少是因为周总理从苏联拿了粮食,简直是胡说八道!事实上,这样的自由分配不仅滋生了懒惰和依赖,更重要的是鼓励了背信弃义和诡辩!今天这么多人上网骂东北人。他们可曾记得,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就是靠那一口东北大米过活的?你怎么这么忘恩负义!今天40岁以上的人应该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东北人抢着来北京的一幕,说“猪肉连整扇都扛回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东北的工业品可以无偿调拨给海关,而海关的农副产品却不能无偿调拨给东北?而是让东北人大老远跑到北京去买?其中是否存在资金外流等问题?

如果说80年代以前,东北人民只是在“吃苦”,那么改革开放后,东北人民正在“享受”苦果。改革开放后,邓主席在南海上画了几个圈,设立窗口和试验田,当然有风险,需要金融大户分担,其中东北是主力军。上世纪80年代初,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在这里,笔者想澄清一个事实。一直有人声称并认为,上海在上世纪80年代为国家缴纳了最多的税收。这其实是不对的。真正的第一名是辽宁省。问题是上海整体上给国家交了税,辽宁省也分了几个所谓的计划单列单位:沈阳、大连、鞍钢、辽河油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8年,全国纳税前十名中。占全国总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是否在过度出血?!其实按比例纳税不是不合理,问题在于它的不公平。此时,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辽宁的70%,但上缴的税收数额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福建和浙江(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江苏是东南的例外,经济一直不错,此时东北已经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表现在: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企业留利太少,自我发展资金短缺(当然这些都是相对全国而言)。!。

东北工业基地为了完成繁重的年度任务,错过了80年代末工业领域升级的机会!这是无意形成的吗?不对!高层搞经济的人都心知肚明。例如,鞍钢是钢铁行业的老大,每年上缴的利税是WISCO的3.5倍,首钢的6 .5倍。但其年利润只有3000多万元,在冶金部十大钢厂中排名第七,只比酒钢和水钢高一点点,连首钢的零头都不够!用鞍钢计划部的话说,每天流动资金最低线都不够!"。这些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参考冶金工业部当年出版的年鉴,你就会明白什么是不公平,什么是压榨!上世纪90年代初,鞍钢最困难的时候,连买煤的钱都是全体职工捐的,但国家交给的任务一点都没有松。同时首钢确实全额返还利税,国家贷款多到停不下来。建一个大高炉,买一个大铁矿,这是一个伟大的景象!更多的例子发生在沈阳铁西区,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参考1986-89年出版的《辽宁经济参考报》,那里的东西更全面,相信会更有说服力。

邓主席90年代初南巡后曾说:改革开放把上海甩在后面,现在是大发展的时候了。此时陈云势力已经衰落,对上海的控制已经失效。上海获得了可能连想都不敢想的各种优惠政策,发展很大。这时候用一句经济学的话说就是“东北还是被计划经济束缚着”。不难看出中央的经济政策有多有效!* * *而工业长子被无情废除!这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东北现象”这个名词。关于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我清楚地记得1992年12月某参考消息刊第四版右上角一个阅报卖报记者说的“中央政府对满洲的政策是歧视性的”这句话。这句话作者一个字都没记错,同时一个字也没说错。对一个经济衰退的地区征收重税,并试图阻止其发展。良心在哪里?2001年的统计分析显示,辽宁省在全国社会发展水平排名中位列第四,居各省区之首,吉林、黑龙江也位列前十。但是,这种发展水平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收入上的收益。像广东、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这些落后地区的收入排在我们前面。为什么?如果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是率先起飞的地区,那么北京、上海、广西是其次。那么,东北能成为第三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经转向西部,重庆、四川、甘肃和新疆...东北曾经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一次,可能是致命的。

然而,这正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部分已经明确了东北经济发展的未来:...完整的原料基地,决定了大农业的发展方向!看意图有多恶毒,绝对不谈“工作”二字。也许把一个工业区“发展”成农业区,就是这个《纲要》的指导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发展的指导思想:非工业化。对,非工业化!!!套用德国人的一句话,“我们(东北人)永远为他们(南方人)生产煤炭和原油,提供木材、大豆和谷物,世世代代做他们的奴隶!德国人民是幸福的,有一个铁血的总理,有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脖子上没有沉重的枷锁。东北人呢?今天,我的朋友们,当你们为了200到300元的工资而努力工作,当你们年迈的父亲为了吃饭时的那杯酒而省吃俭用,当你们白发苍苍的母亲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当你们的兄弟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挣着一点钱,当你们的孩子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瑟瑟发抖,当你们的朋友为了钱而努力工作,当你们心爱的球队不得不在异国他乡演出甚至被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