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贤妻的故事
孟母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位列“四德之母”之首。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家大师,被誉为“亚洲圣人”。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儿子,在于她对孩子的精心教育。她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孟母的三次运动”。
孟母早年丧夫,但她决心不再婚,所以她独自抚养孟子。起初,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坟墓附近,这样他们就可以每天去看望他。只是在这个地方住久了,年轻的孟子居然学会了丧人的悲情废话。孟母觉得这样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他把家搬到了市场。但孟子把家搬到市场后,就跟小贩和商人学起了叫卖和购买。孟母不想让他的儿子将来成为流浪狗,所以他把家搬到了学校。从此,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学生,学会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孟母搬了三次家,因为她知道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也有“儿子不学,织布机坏了”的故事。她教导孟子,如果中途放弃学业,就像织到中间的一块布,不能为人所用。同样,人如果年轻时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只能在恶业中做些苦力,是徒劳的。从此,孟子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学者。
第二,陶穆
陶穆是东晋陶侃的母亲。伟大的名将陶侃,在东晋初年稳定动荡的政局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桃木干儿子“断宴”“封坛退舟”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陶侃是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家境贫寒。陶木早年也失去了丈夫。她吃苦耐劳,靠纺麻织布为生,资助陶侃读书。作为教子,陶母一直教育儿子,要交朋友,一定要和比自己更精通、更有教养的人交朋友。
有一次,同县孝廉(即举人)范逵大雪中访贤,投宿陶侃家。天寒地冻的时候,马没有饲料,陶母就把她床上的草席拿下来切碎喂马。因为家里穷,没有顾客,陶母偷偷剪掉长发卖给邻居换钱买吃的喝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身有皮囊,父母不敢损,孝顺始”,所以头发是不能轻易剪的。陶木的行为显示了她待客的诚意。因此,范逵大为感动,便推荐陶侃被县官授予博士。从此,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宴”的典故。
陶穆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封坛退鱼”。陶侃以前是浙江海阳的县官,监管捕鱼业,经常有下属给他东西。有一次,一个下属送了一坛鱼(酸菜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想起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慈母,让乡亲们带给她母亲。谁知,母亲原封不动地还了坛鱼和鱼,并在信中写道:“我是当官的,把当官的东西留给我,不仅无益于我,反而增加我的烦恼。”(《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詹传》)
陶侃收到母亲的信时,大为震惊,更加内疚。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的教导:要清白,要诚实。
后人赞曰:“天下之母若如詹有教子之能,何以国患无才?”而对世间恶的利用却置之不理?”(张明·九韶《重建陶瓷母亲》);康熙《新干县志》(卷十四《文艺志》)
第三,欧木
欧穆是北宋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但他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大力教育。
欧木也是单身妈妈。儿子四岁时丈夫去世,留下她一个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境还算殷实,但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一落千丈,日益贫困。后来居然到了“地上无房无脊”的地步。孤儿寡妇生活在这样的境地是可想而知的。
欧穆是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野心不小。她靠自己的辛苦把儿子养大,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读书——这就是著名的《画她的教子》:欧阳修五岁的时候,欧穆教他读书写字,为人处世。只是那时候家里穷,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木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撒些沙子,用地面当纸,一张一张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所以很努力,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仁宗天盛八年(公元1030年)入高中。
欧阳修在仕途中,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护新法,后被降职。但欧木并没有抱怨儿子事业不佳,反而安慰儿子说:“不能为了正义而蒙羞。我们家习惯了贫困的生活。只要你心里没有负担,保持精神,我就开心。”有这样的母亲,儿子怎么会不伟大?
第四,婆婆
婆婆是北宋名将岳飞的母亲。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北方的金人入侵南方,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国家处于紧要关头。很多自私的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线,希望在战争年代保留后代的血脉。但是婆婆和一般的妈妈不一样。她为人正直,积极鼓励儿子参军,忠诚报国。为了让儿子永远记住君子要“精忠报国”的训诫,她甚至用绣花针在岳飞背上刺了这四个字!
由于岳母的积极鼓励,岳飞参军后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很快被提拔为兵义郎。有一次,汴梁被金军围困,岳飞和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击败金军。他得到了宗泽的赏识,称赞他“聪明有才,顾良江过不去”。
后来,岳飞最终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四贤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