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的历史演变

原始社会末期,阳明山属于“三苗国”地区。夏、商、西周都属于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南。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楚国设长沙县,阳明山属长沙县。始皇帝时期(244-221),在阳明山东南侧周围修筑秦池路,宽50余尺,与今天的河道差不多(旧录)。1983沿秦池路修建零(陵)-宁(元)公路。

西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建立零陵郡,阳明山属涪陵郡(今宁远县)公爵。根据清朝光绪年间重印的《阳明山先民志》记载

东汉时,这里建有一座寺庙——白云寺。寺庙的住持是东汉皇帝刘勰(公元189-220年)派来的一个叫智安的和尚。

相传中国过去的寺庙、庙宇多属于皇帝个人行为。自秦始皇打破天下“龙脉”以确保自己秦家当皇帝以来,历代皇帝都深信“葬于龙头生天子,葬于龙体生宰相,葬于龙尾生状元”,纷纷抢占天下名山,防止“真龙天子”出现,抢夺他们的国家。

白云寺位于白云峰的山腰上,阳明山顶峰以北2英里,海拔1500米以上。这里山高云淡,林深幽僻。别说香火,就连和尚吃的米和盐都来之不易。所以当时白云寺来往的僧人并不多,但历代皇帝一直保留着这座寺庙。据说和尚吃的柴米油盐都是国库拨款,定期派兵。

在三国时期,它首先属于蜀汉,然后属于东吴。孙浩保定元年(公元226年),阳明山属零陵县本阳郡。东晋穆雍和年间(345-356),本阳改为本陵。

南朝梁武帝田健十四年(515),属全陵郡零陵县。

隋朝,文帝九年(598年),全陵郡改零陵郡,零陵郡改永州总政。涪陵并入英岛郡,阳明山隶属永州总管理处英岛郡。杨迪大业十三年(617),孝贤建立梁国,分析英岛郡位于梁兴郡,阳明山隶属零陵郡梁兴郡。

唐代,良兴县改为唐兴县和唐嫣县,阳明山隶属零陵县唐嫣县。

五代十国时期,先属马殷、楚国,后属周兴丰,后属颜夕郡。阳明山位于零陵县颜夕县。

宋代,颜夕改为宁远县,阳明山隶属宁远县、零陵县。自唐代以来,阳明山白云寺开始兴盛。这里原本是神仙聚集的地方。自东汉建寺以来,寺内一些道德感深厚的僧人,不仅炼铸了一口响彻千里的“南屏夜钟”,还得到了神仙的点化,大道成功,白日飞升。从唐末到宋中期,突然之间,它轰动了世界,成为当时著名的寺庙。就在宋代,僧人在阳明山山顶南侧海拔1.357米的花岗岩斜坡上建了一座寺庙,取名阳明山寺。另一座寺庙建于阳明山,原名昭禅寺(1515后改为麻鞋寺)。

元代永州、道州改为永州道,道州道、阳明山隶属永州道宁远县。

明朝洪武元年(1368),太祖改道府,阳明山属永州宁远县。郑德年间(1510),武宗朱厚尊的第三个女儿灵修公主,逃婚求仙,来到阳明山昭禅寺“驱僧”。凭借身为公主的威望和“皇粮”的优越条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8修女很快聚集在麻鞋安。

明嘉靖二年(1524),衡州有僧,名空,俗姓唐,接掌阳明山寺为方丈,为明嘉靖六年(1528),十六年剃度郑秀凤。名振聪、秀峰,剃度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郑秀峰闭门隐居。8月15日,31日,阿明诸侯王南威派孙聚伯和永义士人蒋湘雅到阳明山参观祠堂。见它长得像生命,爪子特别长,就低头拜了拜,互相帮着刮了刮胡子,庄严地坐在涅槃里。明南威王得知此事后,佩服郑秀峰生前的勤奋和正直,甚至称赞郑秀峰“秀出真才实学”,于是飞马报奏嘉靖皇帝。嘉靖世宗皇帝听说后,非常感动。“然后他拜了七祖,经济体面,就把寺名改成了曼居吉”,还赐寺协“名山永恒,活佛作千朝”;南威王将“东至黄河岸边,西至石子岭,南至南极三江口,北至玉龙齐,属国山,永献香火,免送人礼物。”此后,阳明山寺改名为曼居吉。此时整个阳明山共有9座寺庙(寺)18。有数百名僧侣和尼姑。与此同时,鱼目混珠是隐藏的。明朝末年,这里有48个官员,按区管理。阳明山的官员办公室位于上游。

前朝废除官制,在山顶洞设立雍瑶族军民府。阳明山曾属雍姚军民府管辖,清末属永州宁远县管辖。民国三年(1914),废弃房屋属衡阳路。民国二十七年(1938),湖南分为十个行政督察区,阳明山属于第七个行政督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