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婚姻介绍所(揭秘中国首家婚姻介绍所)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回城知青被婚姻问题困扰。《市场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第一家婚姻介绍所——广州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婚介机构的设立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个体经营,并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由于互联网、电视、手机等媒体的发展,相亲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婚介行业的不断转型,反映了人们择偶观念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们关注的是配偶的品德和职业稳定性,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因素在择偶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婚姻的质量,情感因素成为择偶的焦点...
走进广州北京路轻工二楼的办公区,走廊尽头是设计活泼的“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中心门口的正面和一面墙上挂着各种荣誉和资格牌匾,其中有一块牌匾格外醒目——上书“新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原来这里的前身是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于1982。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由政府主办的婚姻介绍所。2014机构改制成为青工事业部下属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30年来,该组织服务了40多万年轻人,举办了10多场集体婚礼,见证了中国人关于择偶、婚姻和家庭观念的演变。
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应运而生。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性网记者近日走访了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占红向记者介绍了这家婚姻介绍所的辉煌历史和发展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回城市,数十万年轻人面临结婚需求。”胡展鸿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努力,全国首家婚姻介绍所——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在1982应运而生。
婚介所是为未婚青年设立的常设服务机构,由广州市委拨出专项经费和工作人员,具有机关性质。该机构通过设卡免费准入,通过推荐恋人、组织友谊聚会和寻找知音、郊游等方式为未婚青年牵线搭桥。到1984年6月,已陆续安排1400多对恋人,成功率14.4%,居全国所有婚介机构之首。
37年见证了中国人择偶观和婚姻观的演变。
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之初,办公地点就在现在的清宫。去绿宫喝茶、跳舞、相亲、谈恋爱,成了广州年轻人非常时尚的一件事。相亲大多以单位之间的联谊会形式进行,单位是分配名额的。年轻人可以通过购买50美分的门票享受这些服务。如果看着顺眼,介绍人也会撮合。30年来,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服务了40多万年轻人,举办了10多场集体婚礼,一度轰动一时。胡展鸿向记者展示了一批老照片和报纸,生动的图片和报道,可以想象当天的盛况空前。
2008年大学毕业后,胡占红通过公开考试被招聘到婚介所工作。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10多年了,经历了婚介所从最后的辉煌到各种比赛的逐渐没落,一直坚持到现在。他告诉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各行各业风生水起,那段时间是传统婚介机构最后的辉煌。此后,随着各种交友网站和手机微信的兴起,年轻人越来越青睐新型便捷的交友方式,传统的婚姻介绍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2014因机构改革调整,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重组并入青工下属事业部青年婚姻服务研究中心。
如何改变定位,提供更到位、更大众化的服务,成为青年婚姻研究中心努力的方向。除了为未婚青年提供恋爱交友的平台服务,中心还积极举办咨询、培训、交友、婚礼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
“无论婚介的方式如何变化,内涵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提供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方式。从这些发展可以看出年轻人择偶观念的变化。”胡展鸿告诉记者,在多年服务单身青年的过程中,他发现现在的单身男女不像以前那样仅仅依靠介绍,见面和认识的机会越来越多,各种交友和人脉的平台和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很多适龄单身青年择偶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来自家人、亲友、自身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他们加紧考虑终身大事,而他们恋爱经验的匮乏,又使得婚姻大事悬而未决。“这种群体非常需要我们的关爱。”
婚介机构需要不断改革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据介绍,近年来,在广州共青团的支持下,青少年宫婚姻研究中心为广州青年搭建了一站式婚姻服务平台——U有缘,为广州青年提供了一个安全、真实、公益、可靠的网络婚姻服务平台。目前,U友缘实名注册会员已达数万人。近年来,还推出了“花城有爱情城”广州青年婚恋服务计划,聚焦青年社交、情感咨询、集体婚礼三大领域,邀请专家导师定期授课、提供情感咨询,帮助单身青年解决婚恋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胡展鸿告诉记者,30多年的发展变化证明,婚姻介绍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而进步的。“婚介行业需要不断改革。只有提供更积极的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在职业媒人看来,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择偶观。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王贝
吉祥婚姻咨询有限公司,位于大连市中心,前身是大连市民政局下属的部队婚姻介绍所。68岁的宋连庠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8年。2000年初从单位提前退伍,当年6月来到部队婚姻介绍所担任负责人。
在70年代结婚成家的宋连庠眼里,婚姻和爱情对她那一代人来说并不难。“只要对方家庭背景好,根子亮,如果是党员就更好了。单位领导介绍的时候,几乎不可能相处。”回忆起自己的婚恋经历,宋连庠说:“那时候的人很单纯,没有多余的想法,脸皮很薄。我觉得领导和同事都是介绍认识的,相处的也很融洽,所以我必须承担这个责任,不能随随便便。
成为职业红娘后的18年,宋连庠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理想婚姻和另一半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逐渐成为年轻人在婚姻和择偶中越来越多考虑的因素。”
在1997创办婚介公司“爱帮你”的全国婚介企业发展论坛创始人高金龙的记忆中,那些年国内大部分婚介机构只有“一人一室一桌一电话”,他在河北邯郸创办的婚介公司相对成型。“那时候接待的几乎都是‘老问题’——年纪大,条件差,学历低,是婚恋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力的部分。”高金龙说,前来征婚和寻找伴侣的人对彼此的要求也很低。男人对女人的要求是简单,能过日子。女人对男人的要求是比自己优秀,勤快能干,老实。
“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不同于过去单纯的希望结婚,想通过婚姻改变个人命运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变化的宋连庠和高金龙,与当地电台联合组织了一场夜间情感脱口秀,帮助迷茫的年轻人回答问题,为陷入婚姻困境的中年人敞开心扉。
随着“80后”和“80后”进入婚恋市场,宋连庠和高金龙的婚介机构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情感咨询上。
“这一代年轻人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他们能不能相处,三观是否一致,在婚姻和择偶中的分量在逐渐增加。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提高,她们更加独立自主,在家庭生活中不再单纯依赖男性。她们对男人的体贴和细腻有更高的要求。男性对女性的外貌和身材要求更高。”
宋连庠发现,总有许多年轻人抱着“完美”另一半的幻想,或者抱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到婚介公司寻求帮助。很多婚介公司也嗅到了商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家庭愿意为此买单,从做媒的几十万、几千的咨询费,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几万、几十万元的“私人定制”服务费。
当“90后”逐渐走上婚恋舞台的时候,高房价和巨大的经济压力让这一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期望值明显低于他们的前辈。爱情不再是他们生活的唯一焦点,婚姻也不再是他们的必须。
转载联系人授权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妇女报
美国编辑/李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