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期(~ ma)

1000Ma前的全球格林维尔造山运动形成了全球罗迪尼亚超大陆。1000 ~ 800 Ma扬子陆块为剥蚀期,没有沉积建造的地质记录。

1.早震旦世(800 ~ 680 Ma)

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解体始于800万年前的陆内裂谷火山活动。早震旦世早期,苏雄组火山岩叠加在前震旦纪攀枝花杂岩之上。苏雄组厚3100米,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800±30Ma。在此期间,超大陆的其他地方也爆发了火山活动。800Ma前的区域性构造-火山活动在中国南方被称为雪峰运动。在扬子陆块西缘,晋宁运动界线位于震旦系澄江砂岩与中元古界昆阳群(相当于会理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上。昆阳群形成的上限约为1000Ma。该区苏雄组火山岩年龄为800Ma,晋宁运动与攀西地区上覆地层的不连续为200Ma。这个不整合间断时间实际上是两个不整合(中国南方的武陵运动(1000Ma)和雪峰运动(800Ma)叠加的产物(任继顺,2000)。

在新元古代的地质演化中,早震旦世早期的火山作用和早震旦世晚期的冰川事件可以与各大洲的新元古代地层进行对比。

2.晚震旦世(680 ~ 543 Ma)

早震旦世末,澄江运动发生,攀西地区由陆地向海陆环境转变,上下地层呈整体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自下而上沉积了关家河组、观音崖组和灯影组,属于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序列。古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海岸、浅海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上震旦统总厚度为2622米

罗迪尼亚超大陆因地球上首次出现动物这一重大事件而引起广泛关注。地质学家对生物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三峡-甘洛-昆明地区早寒武世上部的苏雄(莲沱)组、勒高柳(南沱)组、关家河组、观音崖(陡山沱)组、灯影组、麦地坪剖面等震旦系地层中做了大量工作。丁莲芳(1980)对扬子地块西缘震旦纪微体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划分了两个微体化石组合。第一个组合产于下震旦统苏雄组、开建桥组和古乐组,有6属11种;第二个组合产于上震旦统关家河组、观音崖组和灯影组,有26属75种。藻类化石包括蓝藻、褐藻、红藻等。攀西中部还发现了上震旦统地层,可划分出三个藻类化石组合。在三峡地区和陕南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一段发现了Idkala型软体后生动物。虽然攀西地区尚未采集到此类化石,但它们在相当大的层位中均有出露。

攀西地区保存了完整的震旦系地质历史记录。早震旦世,攀西地区经历了裂谷事件和冰川事件,发育了一套厚达3250m的陆相火山岩和冰湖沉积,并有微体化石。震旦纪晚期转为陆表海,为滨海-浅海环境。早期以海绿石砂岩为特征,陆源碎屑搬运距离短,碎屑成熟度低。同时可能伴随着基性岩脉的层理穿透,大陆边缘进入裂解期。晚震旦世中期,沉积环境趋于稳定,从浅海到陆架环境,观音垭组沉积了一套545m厚的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地层。晚震旦世晚期(邓英期)沉积古环境转变为多岛碳酸盐台地环境,其间攀西东部存在多处由前震旦纪侵入岩和变质岩组成的水下高地,邓英灰岩直接叠加在这些结晶褶皱基底岩石上,导致该区灯影组厚度变化较大。在此期间,罗迪尼亚超大陆完全解体(图1-3f)。在澳大利亚,埃迪卡拉类软体动物群爆发,在扬子大陆,也有蠕虫动物。在寒武纪,澳大利亚和扬子大陆最早的软体动物向各自的方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