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和佛山在古代叫什么?

东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夏朝,东莞属于南方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越之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与岭南合并,东莞隶属南海县番禺郡。东汉舜帝在番禺设增城县,东关当时隶属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蠡县,原名保安,属东莞郡。[1]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称东莞,县城设在雍(今莞城街)。相传东莞因位于广州东部(今东南),盛产水生植物(万草)而得名。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在象山县(今中山市)设立东莞象山镇。

明朝万历元年(1573),东莞千户守,五十六里设新安县(今深圳宝安区),东莞面积相应缩小。明制清沿。

清代,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

民国时期,先后调任广东省,包括粤海路、岳重行政区、第一行政区、第四行政区。[1]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莞县归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属于广东中部行政区域。

1956属于惠阳地区,1958 165438+10月,东莞县短暂调到广州。1959 1月,惠阳地区撤销,东莞县划归佛山地区。

1963年6月,恢复惠阳地区,东关县划归惠阳地区。[1]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东莞县被列为珠三角经济开发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区管辖。[1]

1988 1升格为地级市。

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佛山属于百越。

秦汉时期,禅城、顺德、南海、三水属于南海县番禺郡。高明属于高要县。

晋代,禅城被称为“季华之乡”。

590年(隋开帝十年),南海郡脱离番禺郡,以旧南海郡命名。

628年(唐贞观二年),季华乡被称为“佛山”,意为“佛教之山”,简称禅。

五代十国时期,佛山、顺德同属咸宁郡,宋初并入南海郡。

1452年(明景泰三年),佛山定名为“钟毅乡”,隶属南海县。同年,顺德县成立,意为“顺天韦德”。1475(明成化十一年)位于高明县,因原高明巡检司而得名。

1819(清嘉庆二十四年)位于三水县,意为“三水汇流”。[24]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初年),佛山镇设立南海郡。[24]

佛山市政厅成立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但三年后因腐败被撤销。

1934(民国二十三年)更名为佛山特区,下设六个乡公所。

1938(民国二十七年)佛山失陷后日伪时期。

1945(民国34年)抗战胜利,撤销佛山特区,改六乡三镇。

1946(民国35年)设立南海县,撤三镇为佛山镇,直至1949+00佛山解放。

新中国时期

1949 10 6月19、高明县解放,高明县人民政府由合水迁至明城。

佛山

。10年10月29日,佛山军管会成立,接管南海郡。顺德县、三水县和高明县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控制之下。10 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1950 2月15,三水县人民政府成立。1年3月,南海县人民政府成立。3月20日顺德县人民政府成立。1年7月佛山改为镇,隶属南海县。

1951 6月26日佛山镇改市。

1954年6月,中共中央、广东省中央行政公署由江门市迁至佛山市大福路10号。粤中行政公署辖24个县(中山、顺德、南海、三水、番禺、东莞、宝安、增城、博罗、龙门、珠海、新会、高明、鹤山、封开、怀集、高要、广宁、四会、新兴、罗定、云浮、郁南、德清),1。

1956年2月,中共佛山区委、佛山特区成立,辖13县(中山、珠海、番禺、顺德、南海、三水、新会、鹤山、高明、台山、开平、恩平、花县)、10市(石齐)和2个省辖市。

从65438到0958,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由佛山区领导。

从65438到0966,佛山晋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和佛山地区牵头。

1970佛山地区更名为佛山地区,佛山、江门改为县级市。佛山辖南海、顺德、三水、高河、台山、恩平、番禺、中山、珠海、新会、开平、斗门12及佛山、江门。

6月1983,1,取消佛山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佛山辖中山、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县。

1984年6月,佛山下辖汾江区(1986年更名为市区)、石湾区、南海、顺德、高明、三水县,划归中山市。

1992-1994,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管理。

5438年6月至2002年2月,佛山市辖禅城(含市区、石湾、南庄)、顺德、南海、三水、高明。[24]

佛山报见证佛山历史。

佛山的第一份报纸《汾江日报》是佛山历史上的第一份报纸。国民党南海县政府1929编的《南海县政季刊》第一期是这样记载的:“佛山镇,十余万人口,百余乡围,无日报,仁人志士忧之。民源(1912)是彝族梁显庭办的。”31年期间从1918到1949,佛山周边。

总共出现了12家报纸,包括私人报纸和官方报纸[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