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

1931 7月至9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反击国民党军队对赣南中央苏区的大规模围剿。

1931年5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失败后(见第二次反围剿),国民党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总司令蒋介石于6月组织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也是规模更大的一次围剿。己方部队14、11、6、9、10师转入江西省,23个师3个旅总兵力30万人,加上中央苏区周边原有和新调入的非己方部队。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任围剿军总司令,何任前线总指挥,并聘请英、日、德三国军事顾问参与策划。在这次围剿中,蒋介石采取了长驱直入的方针,力图先消灭红军主力和苏区,再进行彻底清剿。其部署:何兼任左翼军总司令,指挥1攻击军(第6师)、第2攻击军(11、14师18军)、第3军(第6路军第5、8、24师)。陈任右路军总司令,指挥1军(19路军第60、61、52师)、2军(26路军第25、27师)、3路军(5路军第47、54师),从吉安、永丰、广州出发。驻南昌、吉安、樟树机场的1、第3、第4、第5、第7空军部队支援左右军作战。另外,10师和攻城旅为总预备部队,位于临川地区;77、28师34旅和12师,分别位于吉安、太和、万安、赣州等地,用于清剿和维持后方,阻止红军西渡赣江。第23、79师和骑兵1师分别驻在程楠、临川、樟树镇,作为清剿和维持的大后方;第四十九师、第五十六师和新编的第四旅位于闽赣边界,阻止红军东进。另外,53师从河南调到江西吉安待命。6月下旬,蒋介石将活跃在宜黄、南丰以南地区的红军第3军第9师和红军第4军第12师误认为红军主力,下令进攻,将10师划归左路军指挥。7月1日,左翼军主力从程楠地区出动,至6日占领黎川、张村、杜康,继续向苏区推进。同时,右翼集团军从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等地区出动,向福田、东沽、崇贤、沙溪、李安堂、赵谢、宁都方向移动。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3万余人在闽西北、闽西、闽赣边界、赣南等地开展群众工作,为反“围剿”做准备。6月底,在中共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军长朱德的指挥下,终于确定国民党军即将发动第三次围剿,决定继续采取“诱敌深入苏区中心区,然后集中兵力反攻打破围剿”的方针。随后,红军独立四、五师及九师分别驻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及宜黄以南,红军12师驻南丰以南及东南,配合地方武装、红卫兵及少先队,通过运动防御及游击战,延缓敌人前进。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主力、4军主力、12军,在临时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的指挥下,于7月10左右从闽西、闽西北、闽赣边界、赣南迅速集结,向苏区中央集中。红军冒着酷暑急行军,绕过瑞金以北的,行程数千里,完成了李集中的任务。22日前到达杜愚(今杜愚)以北的银坑、皮帕龙、平安村、桥头一带,与红3军、红35军、红7军主力和红20军总部、66军从杜愚、瑞金会合。28日,红军主力转移到兴国县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回师的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中国* * *苏区中央局向苏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发出紧急通知,动员和组织人民、地方武装、红卫兵和少先队员支持和配合红军主力的反“围剿”;不断阻击和骚扰进攻苏区的国民党军队,苏区人民实行清场的做法,使深入苏区的国民党军队又饿又累,精神大打折扣,从而有效地掩护了红军主力的集中,为转入反攻作战创造了条件。并命令活跃在湘赣苏区的红军第7军、第20军司令部和175团,强渡赣江向东与红军会合。

国民党军多次寻找红军决战。红军相机反攻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20多天,却找不到红军主力打决战。直到7月底,蒋介石才得知红军主力在兴国,判断红军可能向西渡过赣江。于是以主力向兴国急进,企图压迫赣江东岸红军,消灭之。在此期间,红军主力已在高兴圩地区做好反攻准备。7月31日,陆军总部获悉,国民党军正在向兴国方向推进,在后福田、头陂、新安他们的右侧只有三个团,福田向东的后方联络线上的部队也很薄弱。据此,毛泽东、朱德决心采取“避敌主力,打其弱点”的方针,由红军主力从高兴圩地区秘密北上,先突破富庶之地,再自西向东扫荡敌人后方联络线,将深入赣南苏区的敌军主力留在无用之地,然后乘其疲劳,想办法打其打手。当天傍晚,红军主力开始向福田开进。先头部队进入市北北部时,发现第二路进攻军的两个师已进入福田。毛泽东和朱德决定改变计划,率领红军主力于8月4日返回高兴圩地区寻找另一架战斗机。

形势对红军极为不利,西面有赣江,南面、北面、东面有国民党军九个师逼近。但其中白石、崇贤地区的1军团,兴国地区的1攻击军和第4军团,福田地区的第2攻击军战斗力较弱。据此,毛泽东、朱德决定以红35军35师、红12军35师、红12军4、5师,配合地方武装、红卫兵、少先队,采取积极行动,将敌2路、1路引至万安、良口,牵制白石、良口1军。集中红军主力东进,中间突破,寻求歼灭向李安堂前进的第三路进攻军。然后从高兴圩地区向东进军,进攻龙岗、黄陂,调动敌人,选择其好的打击者与之作战,在运动中歼灭之。为了隐蔽这一意图,造成围剿军的假象,红军与地方武装配合,将围剿军主力的七个师吸引到兴国的西面和西北面,主力于五日晚从兴国和崇贤两地国民党军防线之间二十公里的空隙处隐蔽东进。6日中午前,我进入李安堂和官田地区隐蔽待命。国民党军对红军的这一行动毫无察觉,其1、2攻击部队在红军35军、12军35师的牵引下,正在向赣江奔去。另一方面,第三攻击军从由良村向李安堂和程刚两个方向前进。6日下午,当第三路进攻军47师2旅进入李安堂附近时,毛泽东、朱德立即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该旅,然后向北推进,寻求歼灭第三路进攻军主力。当天晚上,红3军团、红4军团、红7军团秘密接敌,于7日拂晓突然发起攻击。到9点,47师2旅以1营全军覆没。李安堂战役后,红军主力向梁村推进。途中与由良村援建的五十四师160旅会师,歼灭1团。该旅其余人员逃往梁村。红秩紧追不舍,约13时,进犯梁村,歼灭五十四师司令部及刚从程刚撤至梁村的两个旅大部。梁村战役后,红军佯装与红3军一起攻打龙岗,率领主力东进,围歼刚从军埠、南岭撤出的黄陂3军8师。11上午,红军进入黄陂附近,中午向黄陂发起进攻,一举攻入该村,歼灭8师两个团。15,8师余部突围至洛口、宁都,红军在追击中歼灭两个团。随后,红军主力转移到军分区以东的凌俊脑山地区休整。李安堂、梁村、黄陂的胜利,使红军由被动变为主动。

李安堂、梁村战役后,蒋介石和前线总指挥何开始知道红军主力已从兴国西北向东移动,估计可能北出临川。于是,8月9日,1、第2路进攻军和1军团东转,企图配合从广昌西进的10师,包围红军主力宁都以北地区。从12到15,向红军集中的军部以东地区逼近,形成密集包围圈。为摆脱围剿军八个师三面包围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朱德决定以红一方面军12(欠35师)向乐安方向佯攻,将国民党军主力引向东北;红军主力秘密返回兴国县隐蔽休整。16日晚,红军主力2万余人乘夜黑,从国民党军1军团与第二路进攻军之间的缺口区10公里处秘密挺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次日上午回到兴国东北白石、边峰地区休整,与中共苏区中央局、中革军委会合。红军12主力举旗吹响号角,大张旗鼓地向东北移动,一举攻占乐安县城。蒋介石将红军12误认为红军主力,判断红军将进攻宜黄,威胁临川,于是紧急将其10师调回临川,命令1和2路进攻军追击红军12。红军12主力采取灵活战术,拖住国民党军主力近半个月,掩护红军主力西进和休整。8月底,当国民党军发现红军主力准备回西部找红军主力决战时,红军已经休整了近半个月。蒋介石立即以其1军团为先锋,其他各部随后再次西进,谋求与红军主力决战。为进一步调动和疲劳国民党军,9月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西进,转战兴国、万安、太和之间的军村、茶园岗地区,隐蔽待机。

此时,国民党军队已在中央苏区来回奔走了两个月。除了它的三个师以外,其他各部也深受苏区人民和地方武装的困苦,士气锐减。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相反,经过三战三胜,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红军的士气更加旺盛。战场上,国民党军被动,红军主动的局面更加明显。这一时期,两广军阀乘蒋介石主力入侵湖南衡阳之机,对蒋介石构成极大威胁,迫使其下令结束围剿,实行总撤退,红军乘胜追击。9月6日晚,红军总部得知兴国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正沿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泽东和朱德当即决定,先在兴国地区夺取并歼灭向北撤退的敌人,然后视情况扩大战果。于是,红3军和独立5师迅速夺取了老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红3军团、红4军(兼指挥35师)、红35军向高兴圩及其南北之敌进攻;红7军牵制了兴国之敌。7日拂晓,国民党军第四兵团从兴国地区向北撤退。当其先锋独立旅撤退到老营盘附近时,红3军1师切断了该旅与4兵团后续部队的联系。随后,红军第3军和独立军第5师向独立旅发起迅猛进攻,战斗至14,全军覆没。7日,红7军向兴国挺进,牵制52师;红3军团、红4军(兼指挥35师)、红35军向高兴圩地区的国民党军60师、61师发起进攻。到8日,他们激战,死伤2000多人,形成对峙局面。为了保持主动,红军退出了战斗。13日,国民党军第4军团主力和第52师分别从长泾口和兴国撤至吉安,红军主力追击该部。6月5438+05日拂晓,4军主力通过方石岭关后,红军主力到达。其中一部夺取方石岭,截住52师、4军1炮兵团、1步兵营,包围在方石岭以南地区,随即展开猛攻,战斗至九时,全军覆没。其他国民党军队已撤退到吉安、永丰、宜黄、程楠、南丰、广昌、宁都、赣州等地。至此,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