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浙教版)练习册68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变化中的社会生活第八题
2.男装的变化。(1)中西服饰共存:反映了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2)西装的引进和流行概况。西装是鸦片战争后引进的,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民国成立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为男性着装之一,二是穿着的人数增多。(3)西装受欢迎的原因。从穿着来看,西装合体别致;从中国社会政权的转型来看,是民国成立后理发换衣的产物。建立共和国,剪辫子,移风易俗,已是大势所趋。剪发必然会导致服装的变化,所以剪发的流行必然会推动易装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的袍服、袍服、补服已经过时,样式齐全的鞋帽、服装被人们所排斥。但民国初年,成熟的汉服尚未出现,易服风气中有盲目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来看,民国初年崇洋媚外之风是由西化思潮推动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本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现代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都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者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了更多的西方文化。因此,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在西方社会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改革,模仿西方政治和习俗成为一时之势,一股西化思潮在城市社会兴起。
3.女装的变化。(1)旗袍的流行:在旗袍款式改革的过程中,摒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面貌,吸收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体现女性形体的曲线美。运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审美,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在服装审美观念上的变化。(2)首饰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向简约方向发展,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装饰品成为时尚女性的爱好。
服装的现代化与服装管理的解体
服装现代化的启动是以服装改革作为改良习俗的活动开始的,服装管理的解体是其重要标志,这在改革运动中表现突出。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促进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觉得民智是中国衰弱的重要原因。要延伸民权,就要广开民智,要启迪民智,就要先摆脱陋习和习俗对人民的禁锢,特别是抽鸦片和缠足,这是摧残人民身体、羞辱国家尊严的两大公害。先进知识分子别无选择,只能批判。如果说禁烟还是对少数人陋习的整顿,那么反对缠足将改变几千年的陈规陋习,波及到千家万户,对社会的影响比前者更广泛,意义也更深刻。废除摧残女性的缠足鞋和蝴蝶结鞋,是女性的解放,是鞋子的改革。以强烈实用的观念看待人们的衣服鞋子,势必会推动服装的变革。早在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就写过《请禁止妇女缠足折》、《请断其发,改其衣为袁折》,主张妇女缠足不干活;编发长且下垂,不利于机器生产;脱下外套的宽腰带,优雅的裙子,不利于各国的竞争。
他要求衣足、发碎、衣易,以“符合欧美风俗”,并说:“除非衣服易改,否则人心不改,新政行不通。”这就把更衣作为学习西方文明、推行新政的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习俗改良,不同于元变和历代易服。日历
历史上衣服的变化改变了形态,但不变的是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甚至来自下层农民。
义也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更衣”从服装上保持了尊卑之分,而
清政府也不例外。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300年的清朝,结束了在中国的延伸。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为封建统治崩溃了。在中华民国
临时宪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一律平等。”
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服饰统治,也因其不平等而被禁止。颁布于民国初年
“役制”规定,官员不论官阶高低,一律以西式大衣或燕尾服为大礼服,长裤为西式长短。
裤子。制服可以用西服或长袍,葬礼时手臂上戴黑纱。女装,上面是双排扣衬衫,下面是穿的。
裙子。这种服役制度打破了等级制度,不分等级,所以虽然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终身不利
权利平等起到了示范作用。即使是法庭上的老人和年轻人也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平等服务制度。
据记载:“朝廷内外,凡前朝官服及袍服,以脊冠为辅,珠饰皆同。”
在架子上。(14)真正终结服装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的服装生产。
四原则,他在给中国国货维修协会的信中要求制定服装图式,指出:“这
穿衣风格,其要点是适合卫生,便于移动,适合经济,美观性强。”(15)这使得
每个人都要穿上自己离不开的衣服,摆脱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扰,在中国推广延续
几千年来,穿衣规则被彻底瓦解,衣服的制作和选择都是以卫生、实用、经济、美观为理念。
服饰,使服饰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