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南明史》——5000字干货,河风吹倒前树,将军落马
注:近5000字历史干货,尊重原创。
1644,19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景山公园,标志着276年明朝的灭亡。同时,南明变化的历史也从这一刻开始。今年是沈嘉年,郭若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沈嘉三百年祭》。这本书的作者顾城认为,南明历史的分裂应该随着明朝的灭亡和李来亨茅庐山之战的结束而结束。
01
各种力量
我先梳理一下各方势力。
大顺军
山海关之战回到北京。潼关之战标志着安的沦陷(东西两军撤退,东路跟随李自成,西路由高、领兵)。湖北九宫山,李自成被乡团杀死,大顺政权名存实亡。后来东西两军在荆州一带会师,才知道楚庄王去世的消息。
南明太傅、太子太尉、兵部尚书放下成见,拜访李自成妻子高,促成大顺军改编,成为忠义营(兵数十万)。李咏朝廷灭亡后,清廷组织绞杀奎东十三家(大顺军占绝大多数),逐渐凋零。康熙三年,654.38+万大军围攻李来亨部的茅庐山。最后战败自杀,南明最后一军被灭。
大西军
张入川,死于西充凤凰山。、李定国、、艾能奇决定改变张滥杀无辜的策略,向楚庄王学习。1647年,云南土司沙定州叛乱,其余大西军以贵州公穆复仇为名出发,平定云南,建立基业。1652年,正式与明清合二为一。1657年,孙可望因叛乱被李定国和刘文秀打败。1658年,蜀王刘文秀吐了三升血,病死了。1662年,文帝被俘被杀,悲痛欲绝。17年坚持抗清的晋王李定国,死于澜沧江边,终年42岁。刘文秀、李定国之子先后降清,西凉大军从历史中消失。
南明朝廷
弘光、龙武和李咏法院先后开庭。包括不被正统所承认的卢建国教。李咏朝廷坚持十六年,是因为西方军队的联合明抗清政策。直到1662年,李咏皇帝朱由朗在昆明被吴三桂杀死。李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亲明势力的衰落,否则在朱明建立另一个皇族并不困难。
郑水师
福建连长郑志龙支持龙吴朝廷。郑之龙被押解回京,其子郑成功宣布反清。晋王李定国约好第二次攻粤,食言,导致李定国战略被动失败。鼎盛时期南京之战战败,从此战力野心开始下降。1661年收复台湾省。1662年,延平王郑成功死于愤怒。因为清三藩叛乱,郑经联合吴三桂等。《南明史》关于郑势力的记载,只能写到之死,否则也不会混乱。
02
揭开谜底
1.南明皇帝都是无能的吗?
近二十年来,先后出现了弘光、隆武、卢建国和李咏朝廷。其他的因为存在时间短,实力不够或者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所以不算。毕竟崇祯皇帝死后,最有可能继承大一统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逃出北京或者下落不明。有太多的朱君王心里有想法,难以计数。先评论一下。
洪光皇帝朱友松有一个坏名声。他靠四镇之力登上皇位,朝廷威信尽失,导致武将妄自尊大。有诗。所谓地位,其实无非是怕朱友松即位算旧账。这就到了朱幼松的人生经历。他是斧王的儿子,而斧王是万历皇帝和郑贵妃所生。
这个斧王是一个巨大的诅咒。万历皇帝想废除太子,建立斧王,因为他爱郑贵妃。当然,内阁和部长们不同意。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爆发了。万历皇帝是张的学生,对一切升迁奖惩都不闻不问。万历皇帝在位49年,20年的冷战导致大批官员心灰意冷,纷纷出走。究其根本,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在人性与儒家伦理的对抗中,皇帝只是一个普通人。
当时,史可法作为同时兼任驻防和首都实际权力的南京兵部大臣,是最有能力、最有威望的大臣,但在“立亲立贤”问题上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朱友松不得不依靠马士英和四个城镇以武力制造既成事实。史可法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历史后来证明,被称为贤王的鲁王朱常芳,并不比五十步笑百步。
当时张岱痛骂朱友松:自古以来亡国之君,无我弘光,汉献帝之弱,刘禅之痴呆,杨广志之放荡汇成一人。
唐朝的朱,在南明的诸侯中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他敢用他的亲征。为了打通江西,控制江南各部,他一度准备宣誓出征,但被福建军阀郑之龙阻拦,不能不失败。
在战略方针上,由“联鲁平寇”调整为“征伐鲁”。其实也是江南明势力幻想的一个破碎的角落。为了应对万历以来党争之乱对国家事务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共享共识的方针。在南明统治者中,他更关心人民的疾苦。个人品德在南明诸王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这样看来,唐朝的朱还真像个中兴大师。
如果唐王朱想用亲征,他是得不到的,而居然上前线去激励军队。
李咏朱幼郎大概是最会跑的皇帝了。从湖南到广州,从广州到广西,从广西到云南。最终,他逃出了这个国家,落入了缅甸国王的手中。后来缅甸国王怕了李定国的军队,又因为清朝统一形势明朗,就献给了吴三桂,最后在昆明上吊自杀。昆明人不忘故人,收集骨灰,葬于九华山。
二是因为电视上经常认为清朝入关后,是不是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明朝真的弱到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吗?举几个经典的例子。
金圣焕,李成栋和蒋翔。
反正江西省金圣焕。自古以来,江西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以后,部队北攻九江,沿江攻南京。可惜的是,因为刘同春的告密,南京准备好了,放弃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江西安微的一些叛军被连接成一个。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派黄旗官旗谭泰为南征将军,帅军从北京南下。包括后来对李成栋的灭绝,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大同之战最能体现清军的战力。当时清廷也意识到了山西省无论如何给吉尔吉斯斯坦和北京带来的隐患和影响。为此,多尔衮动员了北京所有能出征的满清军队,第二次攻打城下,直到城内弹尽粮绝,才被内讧攻陷,历时八个月。那么明朝有多少类似的城市呢?可能很多。我不知道这样下去我会损失多少。
为什么要从北京调兵,不怕耽误战机?
满洲兵力不足,战力下降。满人在入关荒地只是少数,多尔衮多多入关时满人铁骑也不过十万左右。与大顺军交锋后,损失了不少兵力。出生人数赶不上死亡人数,满洲里兵补充不上。入关后,死于天花或其他疾病的人不计其数,善于作战的统帅将领凋零,如都督、豫亲王(多尔衮兄弟),死于天花。
减轻汉人投降,强调辽东旧人与满人的区别。
清兵入关以来,除了大顺军,明军全部逃跑或者干脆投降。因此,他们被满族人所鄙夷,认为他们只是一个阿谀奉承的奴隶。反过来,重用关宁的旧人,比如童养媳。反正明军就是不能得到最公平的待遇,包括金圣焕和李成栋。
如果不是我的种族,它的心会不一样。才意识到明军降兵太多,怕引起兵自重。后来终于认识到满洲国实力衰落的现实,采汉制汉。
桂林之战,李定国,衡州之胜
1652被南明称为历史性的一年。今年在广西和衡州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前者击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导致孔有德战败自杀。在此之前,清朝曾派遣孔有德、尚可喜、平南王,以及京南王耿济茂(耿已自杀)攻打两湖两广,定南最强。
孔有德兵败而亡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震惊。很快改变了之前派遣的八旗精兵路线(李定国大举进攻广西时,开始派金靖王子尼堪南下担任定远将军),命令平南、京南三藩不得泄愤轻易入侵广西,并防守广东等待援军,企图解决问题。
10月23日,165438+遇到李定国的军队。定国看到清兵从远处进攻,决定智取,提前伏击,佯装战败,主动撤退。尼堪没想到明军这么厉害,于是下令56点进攻,追击20多里,陷入了伏击。当时在国家的指挥下,全军出击,明军从四面八方冲向清军,杀向天空,势不可挡。清兵被围,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主帅尼堪也在乱军中丧生。
桂林之战,衡州之胜,已经超越了战役本身。首先,它不同于金圣焕和李成栋全省。反正以明军的强大实力,打败了清军,收复了桂湘两省。
其次,南王孔有德和清军总教头金靖亲王尼堪的接连败退,给明清双方都带来了不小的刺激和震撼。从此所有南下的将士都濒临深渊,打破了清军入关以来所向披靡的神话,亲明势力死灰复燃,相拥而泣,互诉衷肠。
清朝统一后,黄宗羲说:李定国两大名将震动天下,为万历以来世所未见。。。顾为西征大军联合明抗清所取得的成绩感动落泪,也对朝廷一些官员反对封为秦王的做法进行了明确的批评。如果孙和李不分开,你就完了!
郑成功的南京之战
南京的政治军事地位。明代,除了首都北京,南京作为首都,有一套六部衙门,都察院等与北京一模一样的衙门。明朝灭亡后,南京不再是龙兴的象征之地,而是成为南明的政治中心。
过程。1659年4月(顺治十六年、李咏十三年),郑成功、张煌言亲自率军发起长江战役。首先,战争佯攻浙江宁波,吸引了大量江浙清军。然后留下一个伪装,10万主力水师北上,迅速占领瓜州,攻破镇江,来自南京的清军援军也被击溃。顺流而下,南京近在咫尺。
清廷收到了长江南北各郡的援函。南京危在旦夕,危卵之下无巢。顺治皇帝福临吓得魂不附体。当时他就嚷嚷着要逃回关外。
清廷之所以这样认为,除了南京的政治意义外,还与郑成功的实力分不开。郑成功家族长期控制着大海和河流的控制权,有着雄厚的经济积累(海上经商)。因为国际交往频繁,观念与明清大不相同,我意识到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购买坚固的船只和枪炮)。
另一方面,清军最擅长陆战,水战属于盲战,这是基于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拿下南京后,反正大部分明将领都会回心转意。毕竟在正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谁也不想臣服于蛮夷。清兵之所以这么顺利,取决于南明内部的斗争。
失败原因。
1,动作极其缓慢。一百里的路程花了两天,又花了十天。原因是带个后宫参战,虽然起到保护作用,不会担心,但是会连累行程的速度。
2.围而不攻。南京被围十三天,一箭未发。高估个人威望,以为打仗不容易赢。
3.不信任敌人,错失良机。清代南京水师提督掌管忠义缓兵之计。在30天的借口下,他可以在不伤害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情况下投降。
4.拿自己的缺点去攻击对方的优点。放弃坚船利炮,跑到陆山去打,自以为居高临下,结果打了个措手不及。
5、不分主次。攻打南京的当务之急不是这样做,而是派智囊将领张煌言和杨蓉到镇江安抚他们。所谓骄者必败,大致如此。
第三,郑成功的真面目是孤芳自赏还是民族英雄?
他对卢建国的态度逐渐吞噬了他的士兵,他把李咏宫廷视为远方的新月。卢建国的势力范围是浙东的钱塘江一代。战败后长期漂泊舟山等海岛。联系郑成功很方便,但不幸的是他不承认这一点,并计划吞并他的部队。朝廷长期驻滇、黔等地,与郑的福建水师不易接触。
李定国在第二次两广战争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郑成功没有挺身而出。
03
闪耀明星
没有天赋的时候,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候,就是不能物尽其用。
史可法,够胆,缺谋略,大事不能定,小事尽忧。他优柔寡断,软弱无力,但他寻求在各个方面都友好。后来四镇的武将支援部队,担负主要责任。
何腾蛟,唯一的亮点就是自杀。赶走了几十万强兵大顺军,兵部尚书堵住了胤锡,最后请来了援军来离心。清兵一攻,湖南瞬间崩溃。
孙可望,这个唯一能给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的人,野心太大了。张死后,率大西凉军余部平沙定州之乱,决定定居云南,确实有见地,为后来出云南反攻湘桂川清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丧魂,结果反目成仇,打败李定国和刘文秀,孤军倒向清朝。明末清初,大名鼎鼎的秦王终于死在了清兵的暗箭之下。
南明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李定国。杀南王孔有德、金靖王尼堪,收复桂湘全省。
甚至在李咏朝廷的穷途末路,几个千千人在磨盘山战役中击溃了平西王吴三桂的数万大军(这是一场真实的战役)。要不是有人通风报信,吴三桂可能就死在这一仗了。从清军后来对这次战役总指挥的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士兵损失严重,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有多悲惨。
在广东组织两场战争。如果当初郑成功按约定时间领兵进攻,东西夹攻,今天能攻下广东,就已经把滇、黔、川、湘、粤、闽、浙连成一片,东南只有一个孤立的江西,承载不了天下兵。与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十三魁东家族的较量,谁会胜出还是未知数!
刘文秀,另一个全才,是无私的。三王(秦王孙可望、蜀王李定国、刘文秀)中,大局为重的吴三桂几乎被他打败。孙可望之变以来,李定国争权夺利,清军加紧进攻,抑郁而死。
临终之际,我说:“北军步步紧逼,国家危在旦夕。请到蜀中来付十三兵。我有十六万窖钱,所以我可以支付。”我妻子的家人应该被鞭打以服从国王。随后出征陕西洛阳安营扎寨,他反败为胜。这个大臣的心只是一颗小小的心,死了还看着呢。"
摄影:顾城
结束
一多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