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吕思勉先生《中国白话文史》《中国通史》《中国历史》三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首先,我需要纠正这个问题。你说的不是三个,而是两个。

-

一部是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中国白话文史》,这是他的著名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后来近几年出版时,改名为《中国通史》。《白话文中国史》长期作为大学教材和青少年“自学”读物,从1933到1935四次重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影响很大。

这本书是吕思勉先生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笔记和历史研究写成的。全书分为4卷,约60万字。内容框架由引言和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分为若干章节,详细叙述了中国从古代到民国十一年华盛顿会议的历史,包括政治历史事件、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也以世界史的视野描述了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的国家、民族与中国的关系。该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变迁分为六个不同时期,即:古代(先秦);中世纪(秦汉至唐代为鼎盛时期);近代(从唐代安史之乱到南宋);近代(元代至清中叶);近代(从西传到清朝灭亡);现代(辛亥革命后)。这种根据社会进化的观点来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史书,对当代人和未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格地说,在《中国白话文史》出版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的新通史。刘仪之《历代简史》,1902年出版,改编自日本学者中田的《支那通史》。因为《支那通史》是写给日本人看的,虽然有刘仪之的改编,但总体上还是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的历史。夏曾佑的最新中国历史教科书和刘的1904版中国历史教科书都是未完成的作品。夏曾佑的书的下限只有隋代,刘的书的下限只有西周晚期。《中国白话文史》写的是从上古到民国初年,是一部完整的通史。

-

另一部原著《鲁著中国通史》完成于1939年。第一卷出版于1940,第二卷延迟至1944。

本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生的学习需求,不采用一般的历史体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描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述了政治历史的变迁。笔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描述混乱兴衰的过程中包含了一些法律法规,但往往缺乏一个连贯的体系,使初学者一头雾水,无法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的文科生,为了进一步学习,需要系统的历史知识,所以有必要采用这样一种特殊的体例来编写通史。在今天看来,这部中国通史对初学者还是有用的,对帮助读者掌握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大有裨益。

最近再版的时候用了“中国文化史”这样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