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起源

它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当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很多想过河的人都被咆哮的河水淹死了。一个和尚雄心勃勃,想在河上建一座桥。由于机缘巧合,这位名叫唐东杰布的和尚认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漂亮姑娘,于是他成立了一个剧团,走遍雅鲁藏布江流域,集资修建这座桥。

经过几十年的桥梁建设,藏戏形成了。

时至今日,在现有的带白面具的藏戏艺术形式中,我们仍然可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人们穿着各种兽皮,模拟动物的吼叫,表演一些简单的狩猎等有故事内容的音乐剧的场景。

扩展数据:

藏戏的服装很简单,表演从头到尾只有一套,中间不会换。演员一般不用化妆,主要靠面具。西藏和平解放前,藏戏表演在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角色时,常常把脸抹黑或把锅熏黑。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自治区藏戏团成立后,在人物造型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把面具上的图案直接搬到脸上,成为脸谱的一种;或者根据壁画上的人物化妆;有时候也会用到话剧的化妆方法。但藏戏本身具有传统特色的面具依然保留了下来。

藏戏在数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节目。

藏戏的表演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表演。表演时化妆比较简单,除了戴口罩,其他都是普通的粉和红脂,没有复杂的面部化妆。

乐器也比较简单。打击乐只是鼓和钹。演出时,一个人用快板向观众介绍故事的发展。剧中人性很少,演员都在专心唱歌。因为在广场上表演,演员们的人声又高又响,表现出粗犷有力的性格。一般后台都有叹词,形式和川剧差不多。

藏戏的唱腔很多,大致可以分为表达欢乐的长调。藏语里叫“觉仁”。表达痛苦和悲伤的悲伤声调在藏语中被称为“觉鲁”。表达了叙事的短调,藏语叫“党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