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什么?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的最初形式。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只有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0万美元,1980年超过10万美元。中非贸易在2000年达到数百亿美元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超过6543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从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从2.2%上升到4.2%,占非洲外贸总额的比重从3.8%上升到10.4%。2009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降至91.7亿美元,但中国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中非贸易呈现出良好的恢复和发展态势。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中非贸易额达到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主要是轻工业、食品、化工和土畜产品。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在中国对非洲出口中的比重已超过50%。就非洲对中国的出口而言,棉花、磷酸盐和其他初级产品曾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钢铁、铜、化肥、电子产品等非洲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增长加快。埃及柑橘、南非葡萄酒、加纳可可豆、乌干达咖啡、突尼斯橄榄油、埃塞俄比亚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所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25%。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加强了在海关、税收、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自2005年起,中国给予部分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到2010年7月,受益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覆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的95%。在零关税政策的推动下,非洲受益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到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下进口了132亿美元的非洲商品,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件、贱金属和木制品。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示中心、提供展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目前,中国和非洲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潜力巨大。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对华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符合非洲发展的需求,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非洲资源性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同时,来自中国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帮助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帮助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第二,拓展相互投资领域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规模普遍较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对非洲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日益多样。2000年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与此同时,非洲对华投资日益活跃,一批非洲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壮大。
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第一,快速增长。2003年底,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而到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存量已大幅增加至93.3亿美元。第二,分布广泛。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主要投向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第三,领域丰富。主要涉及矿业、金融、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林牧渔业。第四,方式多样。除了独资和合资,参股、并购、与第三国企业合资开发资源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多。第五,主体多样。大中型国企、私企、个体户都在非洲投资,各有所长,互惠互利。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一是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3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与1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中非企业合作创造了条件。二是成立中非发展基金。该基金是中国金融机构为支持国内企业投资非洲而设立的股权基金。成立三年来,已决定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农业开发、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工业园区、矿业、港口物流等领域。目前已安排首期额度6543.8+0亿美元,将逐步扩大至50亿美元。三是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将开发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并负责招商引资,吸引中外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目前,中国正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已投资2.5亿美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已引进企业13家,涵盖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建筑等领域,实际投资6亿美元,提供当地就业岗位6000多个。
非洲国家资源丰富,资源领域的开发合作是中非投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非洲资源开发,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合作中,中国企业严格遵守国际规则,采取开放、透明、多种形式的合作,与非洲国家和国际企业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投资拓宽了非洲发展的资金来源,提升了资源价值,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欢迎。例如,中国、马来西亚等国的企业与苏丹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大大增加了苏丹的财政收入,为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华非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注重与当地人的关系,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行“本土化”经营,大量聘用当地员工,积极增强所在国的自主发展能力,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例如,中国在赞比亚的矿山企业不仅投资建设冶炼厂,提高当地铜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承诺“不减产一吨、不裁员一人、不减投资一家”,成为该国7家外资矿山企业中唯一不减产、不裁员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市场潜力的扩大,非洲企业对华投资日益活跃。其中,毛里求斯、南非、塞舌尔、尼日利亚、突尼斯等是对华投资的主要非洲国家。南非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经营着近70家啤酒厂。突尼斯与中国企业在中国合资建设的化肥企业,已成为中国大型复合肥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非洲国家对华投资累计99.3亿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交通通讯、轻工家电、服装纺织、生物制药、农业开发、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领域。非洲对华投资体现了优势互补,也带动了中国对非洲等地区的商品出口。
第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许多非洲国家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高度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非洲国家建设房屋、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信、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和扩大融资,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方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
多年来,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项目。上世纪70年代,在本国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援建了长达1860多公里的坦赞铁路,成为中国无私援助非洲的历史见证。中国援建的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每年举办数百场国际会议和展览,促进了当地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建设了5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规模较大的项目包括拜莱特省温布劳公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突尼斯迈格尔德-本焦运河、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非洲联盟会议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接受援助。
为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优惠贷款,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非商业贷款规模。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增加对非洲的资助。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5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10年至2012年,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10亿美元优惠贷款。优惠贷款支持的在建大型项目有毛里求斯机场、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公馆、加纳布维水电站等。
中国的工程企业按照国际规则,通过在非洲投标建设项目,在非洲建设了大量质量好、成本低、急需的基础设施。从房屋、道路到机场、炼油厂、电信网络、水电站,项目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个企业投标到建立国际企业联合体投标,中国企业在非洲展示了实力,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提高了国际化经营能力。企业在中国承建的大型项目包括阿尔及利亚喜来登酒店、埃塞俄比亚国家电信网络、苏登马克的Lowe Dam等。在建的大型项目有安哥拉的保障房、利比亚的沿海铁路、尼日利亚拉各斯的轻轨等。
在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从事造福当地人民的公益事业,赢得了东道国政府和公众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捐资修路、架桥、打井、建医院、建学校,也捐赠物资为当地社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例如,中国在苏丹的公益事业惠及200多万人。在尼日利亚捐建的中尼友谊小学缓解了当地300个村庄的基础教育压力,在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建设的职业培训中心培训了大量学生。
四。加强发展能力建设
发展是非洲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技术和人才缺乏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发展能力建设,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方式,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提高造血功能。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中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合作,为非洲培养了大批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在非洲援建107所学校,向29465名非洲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目前,中国政府每年向非洲国家提供约5000个奖学金名额。中国还加强了与非洲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方面的合作,并在非洲建立了生物学、计算机、分析化学、食品保藏和加工、园艺和土木工程等专业实验室。
进行管理和技术培训。中国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非洲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截至2010年6月,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了3万多名人员,涵盖经济、公共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20多个领域。此外,中国还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派遣优秀员工来华培训等方式,为非企业培养了大量技能型技术人员。
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开展了种植、水产养殖、渔业、纺织、刺绣和皮革加工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例如,中国在战后为利比里亚难民、辍学者和贫困农民举办了多次竹藤编织技术培训班,促进了当地竹藤产业的发展。通过出售自制产品,竹藤编织培训班学员的月收入可达65,438+050美元,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向33个非洲国家派出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他们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派遣专家指导中国援建项目的生产运营,培训当地管理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掌握独立管理项目的能力。中国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并与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加蓬、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等国签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协议,向这些国家派遣了600多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非洲派出365,438+02名青年志愿者,在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计算机培训和国际救援等领域提供志愿服务。
动词 (verb的缩写)帮助改善民生。
完善公共设施,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卫生条件,减轻外债负担,是关系到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民生问题。中国高度关注非洲民生发展,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公共福利设施,提高农业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开展对非减债、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
积极建设公益设施。中国为非洲国家建设了一大批廉租房、打井供水、污水处理、广播电视、通讯设施等公益项目,为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塞舌尔、莫桑比克、安哥拉和埃塞阿比亚的低成本住房项目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钻井工程,坦桑尼亚查林斯供水系统,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等。,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赤道几内亚国家电视中心满足当地电视信号传输和覆盖的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粮食安全关系到非洲的稳定发展和减贫。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中国始终把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根本目的。中非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水产养殖、农业实用技术交流与转让、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为非洲建设了142个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和农场等农业项目,启动了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并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农业物资和设备。中国政府还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发展项目。
改善非洲的医疗卫生条件。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主要措施。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4所医院,建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向35个非洲国家提供了价值约2亿元人民币的抗疟药物。自1963以来,中国不断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向46个非洲国家派出了18000名援外医疗队员,救治了2亿多名患者,为非洲培训了数万名医疗技术人员。中国医疗队不仅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还创造条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断肢再植、巨大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挽救了许多垂危患者,填补了受援国的许多医疗空白。目前,超过65,438+0,000名中国医疗队成员在465,438+0个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服务。
减轻非洲的债务负担。中国政府一贯支持非洲国家的减债努力,帮助它们减轻对中国的债务负担。2000年至2009年,中国共免除35个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共计6543.8+08.96亿元人民币。上述减债措施体现了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的愿望和决心,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非洲的减债进程。
开展减灾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和非洲在减灾救灾领域积极开展人员交流、技术合作和经验共享。当非洲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争时,中国坚持及时向他们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不断增加。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6.8级地震,中国迅速提供紧急救灾物资并派出国际救援队,累计救灾援助536万美元。2004年,中国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使援助行动更加快捷有效。近年来,中国向苏丹、马达加斯加、布隆迪、坦桑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莱索托、津巴布韦等国提供了食品、帐篷等应急物资,帮助这些国家增强抗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自2004年以来,中国向苏丹提供了近6543.8+0.5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用于提供人道主义物资和在达尔富尔打井实施供水项目。
不及物动词拓宽中非合作领域
近年来,中非合作领域日益拓展,金融、旅游、航空、环保等逐渐成为中非合作的新领域和亮点。中非还在多边框架内相互支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
扩大金融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中非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遍布非洲大陆,提供国际结算、贸易和融资等服务,融资领域涉及制造业、能源、通信、电力、供水、交通、农业、物流等行业。中国金融机构已在赞比亚、南非和埃及设立分行或代表处。中国加入了非洲开发银行和西非开发银行,通过捐款、减债、设立双边技术合作基金等方式支持非洲减贫和发展事业。非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拓展在华业务。截至2009年底,埃及、摩洛哥、喀麦隆、南非和尼日利亚等5个非洲国家的6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促进旅游合作。旅游业是非洲国家关注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正在成为中非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中国积极推动与非洲国家的旅游合作。2002年,埃及成为中国大陆公民在非洲的第一个出境旅游目的地。截至2009年底,非洲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2009年,中国大陆公民赴非洲旅游381万人次,同比增长18.5%;非洲来华游客401,000人次,同比增长6%。中国企业还在非洲设立旅行社和餐厅,参与酒店建设和管理。
加强航空运输合作。中方鼓励双方航空企业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开通更多连接中非的直航航班,为双方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与埃塞尔比亚、安哥拉、赞比亚、南非等15个国家正式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与塞舌尔、利比亚、乌干达等6个国家草签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目前,埃及、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肯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航空公司已开通北京和广州的直飞航班。中华航空公司开通了北京至拉各斯、罗安达和喀土穆的直飞航班。此外,中国航空主管部门通过国际民航组织等渠道积极开展对非援助合作,承诺从2008年至2011每年向国际民航组织“非洲航空安全综合区域实施计划”捐赠65438+万美元,帮助非洲提升民航安全水平。
开展环保合作。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举办了中非环境合作会议,实施了中非人力资源与环境培训项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非环境中心。中国政府倡议建立中非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加强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荒漠化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中国与非洲国家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深入交换意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支持非洲应对气候变化的正当权利,最大限度考虑非方在长期减排目标等问题上的关切。中国还承诺不与非洲争夺资金援助,并将结合非洲的实际需要,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提供帮助。目前,中国已经与一些非洲国家在沼气技术、水力发电、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方面开展了合作。
七。发挥中非合作论坛的引领作用
2000年,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迄今为止,论坛已举办四届部长级会议和一届峰会,建立了部长级会议、高官会、企业家会等多层次对话合作机制。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增进了中非之间的政治互信,引领和推动了包括经贸合作在内的中非合作,不断丰富了中非关系的内涵,提升了中非关系的水平。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国在长期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经贸举措,推动中非经贸关系深入发展。这些经贸举措顺应了非洲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中务实创新的精神。
在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减免非洲债务、鼓励企业投资非洲、培训专业人才等举措。在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增加对非援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产品免税待遇等措施。
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了旨在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发展的八项措施,包括扩大援助规模、提供优惠贷款、建设非盟会议中心、扩大免税商品范围、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设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疟疾防治中心等。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八项措施已于2009年底前全部落实。
在2009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八项新举措,涉及农业、环境保护、投资促进、债务减免、扩大市场准入、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进一步突出了改善非洲民生,加强农业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这些倡议立足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当前的实际困难,着眼于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的一系列经贸倡议惠及了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给非洲有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务实高效的精神,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加强论坛框架内的经贸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