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杠杆》家族史发展史简介
一、最早的杠杆秤是天平。
据记载,最早的秤是埃及人发明的。7000多年前,埃及人用悬挂式双盘秤称小麦。这种秤是等臂秤,秤梁两端挂有两个秤,这就是原始的天平。
中国在大约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发明了这种原始的天平。目前国内有一把战国时期楚国的天平——木衡,长27,直径4厘米。这是一套完整的秤。木制平衡杆做成扁条状,在杆的中心钻一个孔,一根丝线穿过孔作为升降按钮。杆两端内侧0.7厘米,各有一个孔,一根丝线从中穿过,系上铜板。绑线有9厘米长。有两个底部略圆的铜板,边缘有四个对称的孔,用于绑线。戒重一般以倍数增加,即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半斤。按半斤算,一斤是250克。
天平作为等臂秤,必须有多个砝码才能称量多个物品,所以只能用来称量一些较轻的物品,比如黄金等贵金属。
(楚?穆恒)
第二,手臂比例不对等
由于天平在称重方面的局限性,人们也在摸索着发展称重仪器。在中国,大约在秤出现后的两千年,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不对等的臂秤。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两把不等臂秤——“王”铜秤,因刻有“王”字而得名。(这个找不到图片)
这两个“王”青铜秤是在安徽寿县出土的。平衡体是扁平的,横截面是矩形的。中间有鼻钮,在钮下形成拱肩,手臂挺直。嘉恒重93.2g,长23cm,臂高1.22cm,厚度0.35cm,鼻扣外沿高2.15cm,扣口0.38cm..在正面,有一条十等分的刻度线贯穿平衡面。秤的长度相当于战国时期的1尺,每格相当于1寸。按钮中央有一个尖端向下的60度夹角划线,五寸刻度刚好平分夹角。背面按钮下方斜刻“王”二字。第二台天平重97.6克,长23.15厘米,臂高1.3厘米,厚度0.35厘米,高度和口径与第一台天平相同。在刻度尺的正面,还有一个每寸的刻度尺和中心角的划线。除了中间两寸,每半寸也有一条划线。背面中间和一端横刻一个“王”字。两个音阶表面还有其他浅浅的刻字,还没有通读。两个平衡钮的孔内有磨损,第二个平衡钮的孔内留有丝线痕迹,说明是悬空的。但它的两臂是直的,没有固定的平衡耳片痕迹。
平衡面的划线贯穿上下,便于准确观察右边和物体的悬挂位置。“王”铜摆轮有鼻扣和拱肩,截面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使平衡杆各处弯曲强度大致相等,同时提高了重心,缩短了支点与重心的距离,符合提高灵敏度的要求。实测表明电感小于0.1g。“王”铜摆轮铸造的这些特点满足了作为平衡杆使用的要求。这种不等臂秤不能直接读取被称物体的重量,而是通过重量吊位仪进行计算,是从天平到升降杆秤的过渡秤。
在耶稣诞生之前,这种不等臂杆秤由游牧部传入西方,被命名为罗马杆秤。这个音阶在很多拉丁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记载。
第三,提起拉杆。
不等臂秤发明一千多年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我国开始出现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持秤。
第四,案例规模
在西方,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勒·佩索纳·德·罗伯瓦尔(1602-1675)于1675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他的表壳刻度。这是一台等臂双盘台秤(也称秤)。秤盘安装在秤杆的两端,其下安装有刚性导向杆,可在秤盘底座上相应的导向孔内上下移动。这样,当刻度梁绕轴摆动时,刻度板可以在导杆的作用下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不变。至今,Lobewal病例量表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商业量表。
从此秤就是电子秤,弹簧秤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