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邦:袁世凯的站训与北洋六镇
袁世凯的出生
在叙述北洋军成立的历史之前,先介绍一下当时主持建军的袁世凯的履历。
袁世凯是河南省襄城县人。他的叔祖父袁家三(字吴桥,河南人,清末重要官员,因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被清廷嘉奖),曾任前朝漕运总督。元叔是前清朝的天津关道。他的父亲,袁,是清朝以前江南的一个道士。袁世凯作为一个贵族家庭参加了周琛的考试,并获得了前十名,但不幸的是,他被考官拒绝了。袁世凯气得另辟蹊径,向亲戚刘延年收钱,去找天津的叔叔袁鲍旭。通过叔父的关系,结识了直隶总督李鸿章(付梓,安徽人,晚清重要官员,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兼总司令,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李鸿章很欣赏他的美貌,想重用他,认为他的名利会远远超过袁。袁鲍旭把袁世凯当成了一个刚从家里出来的年轻人。我怕会误事,所以不让李鸿章送他东西。袁世凯在天津卫不行了,要尚武,就去朝鲜找他在朝鲜的老军事主席吴长庆(名字叫萧雨璇,安徽人,淮军将领)。吴长庆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并劝他入幕。师从著名的张謇(江苏人,晚清学者,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周嘉璐(江苏人,晚清优秀诗人、史学家)等,袁世凯留在幕后。
袁世凯认为自己没有家世,前途无望,于是求助于叔父的好朋友周复(字玉山,安徽人,淮军要员,实际上是洋务运动后期的操盘手),周复出钱为他捐了一个知县官衔,自己在吴长庆担任了营办(负责军营行政)一职,随吴长庆驻扎朝鲜。
在朝鲜,袁世凯奉命领兵查秩。遇到违反军纪的官兵,他毫不留情,按军法处决。因此,他很受吴长庆的信任。
商务专员在朝鲜遇险,被一个持枪的人护送,就是唐·。袁世凯与唐(字少川,广东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相识后相爱,感情极为融洽。他们成了盟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后来,袁世凯接任驻朝鲜商务专员,唐为副手。
甲午战争期间,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出兵朝鲜,唐出任驻朝鲜商务专员。袁世凯回到首都,当面报告了军情。
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退居北京贤良寺,袁世凯也没有回朝鲜,而是因为听说日本人对他有害,在北京闲呆着。
袁世凯虽然在北京过着闲散的生活,但并不是不甘寂寞。他经常外出活动,与名人关系密切。曾拜全耀庆亲王(清末宗室,铁帽子王)奕劻为师,经翰林张引荐,结识康有为(字广厦,广东人,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
由于袁世凯在北京的活动,他在浙江温州得到了一个官职。即将上任时,突然被直隶总督王文韶(浙江人,晚清重臣)留下。所以袁世凯没有去浙江上任,而是在一个小站主持训练。他训练的士兵就是北洋军的前身——新军。
小站训练
袁世凯奉命在小站练兵后,在农心镇(原周武庄部旧淮军荒地)设立新军指挥部。
有:
其营系分左右两翼,左右两翼长。左翼步兵营2和炮兵营1;右翼步兵三营,骑兵一营,* *七营。每个营带一个人,帮一个人。步,每营骑四队,炮兵三队,每队一队官;还有一个项目营,一个主管,一个帮工,一个队官。
此外,还有评级局、军械局、转运局、洋务局。
北洋六镇
袁世凯还任北洋大臣时(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贸易和洋务,处理外交、海防、关税和官军工业等事务),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在六镇组织军队。因为天津条约规定天津20里内驻军不得超过300人,所以要在马厂训练。他把旧军队改编成巡逻队和护路队,并加以训练,以便维持天津市区和京御铁路的治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奏:“王应开、王世贞等。被任命为武威右军营事务处候选人,分赴正定、大明、广平。赵州、深州、冀州的家族,会同地方官,按家族选派六千精兵,分头训练。兵必合格,人必土著,名必登记,地方官必立案审查。”成军后称为“新训军”。5月,他还报告了北洋创建和训练常备军的情况,称“凡壮丁均已选拔为常备兵。计划创建和实践一个常备军镇,拥有12个规划队营、2个炮兵队营、4个骑兵队营、1个工程队营和1个战壕营。等工资稍微宽裕一点,我们再加两镇四协,* * * 19120人。”
这支常备军(即新训军)在保定东关外训练,分为两翼,各有一翼首领。每个联队有六个营和* * *十二个营。还有两个炮兵营,四个骑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每个营都有一名营长。每个联队和营的指挥官名单如下: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袁世凯说:“现在省墙内设军政部,分三部,各部又分各股,即警备处、参谋处、教头处。军政部门的监管,暂时由大臣和部长来承担。兵备处发现军部登记留直,起用刘永清,不愧为总经理。教务处认为县令段已被留用,任命为总经理是当之无愧的。教务处查知,县令冯是跨省递补,实当委以总经理。剩下的也是全职,东西都是固定的。”
以上三个将军府都是玩学校的。此外还有营部、粮食局、军械局、军医局。
训练司成立,北洋军政署改为警司训练处。王世贞把督学训练处调到总参谋部。光绪末年(1908),王应开、田文烈先后出任总参谋。此后,各省都设立了训练所(唐、金邦平、袁等人都参加过训练所,但记忆不全)。
北洋六镇相继改组建立,建立过程及官名如下:
第一个城镇(冯静恩军)位于北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二月上谕说:“现在八旗正在选兵,要设法送三千人给袁世凯认真训练。”袁世凯邀请内阁学士铁良(字陈宝,木尔查,清末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曾与袁世凯争夺北洋军权)为京旗练兵联队司令,还邀请他将这支旗兵命名为“京旗常备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第一镇。
第二镇(直隶军,即新训练的军队)位于直隶永平府及附近的山海关地区。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奏:在正定,挑选土著壮丁八千人,分左右两翼,各六个营,炮队、马队各三个营,新训;左翼是王世贞,右翼是王应开。当年五月,袁世凯奏:“按营制新设薪章,造镇练常备军。最快今秋明春,俸禄稍丰,再加一镇练兵聚兵,取名二镇。”
第三镇(冯静恩军)位于保定府和奉天金州府。光绪三十二年三月(1906),转奉天、长春、昌图,宣彤三年十月回京(1911)。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兵部奏道:“军三镇建立于光绪年间,当局中立时仓促组建,无暇招募土著,因在直隶省外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招募。”
第四个城镇位于天津附近的马场和车站地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袁世凯奏:“今将北京各营改编为陆军第四镇,驻南苑地区。这个陆军部将从各镇的各营中组织(例如骑兵第一营将从第三镇抽调)。”
第五镇(冯静恩军),即武威右军的先锋部队,位于山东济南府和威县。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月,袁世凯奏:清查山东省现有各营,先分别裁减调整二十个营,并模仿武威原左的军营制,计划训练二十个营的新兵。圣旨说:“这支军队叫‘武威右军先锋队’。”光绪三十一年(1905)练部奏:扎东有武威右军先锋队,袁世凯在东时编练。根据新的章节,计划将60%到70%的军队训练成一个城镇。编制后命名为第五镇。
第六镇(新建军,由武威右军和南阳自强军组成)驻守皇宫,分南苑和海滨地区,后迁至保定。辛亥革命中,吴禄贞率领第12协到石家庄,第11协则编成第21混协,由春历率领在汉口作战。光绪三十一年(1905),练兵司奏:京畿一带,派遣吴伟军巡防,此军数千人留在宫中守禁。拟调集军队进驻南苑,使南阳自强军新章、镇二千人。袁世凯扮演:季复自调并扶持的江南自强军* * * *马步炮队第十一营,去年十二月开始训练,北洋六镇整编武威右军七千余人。31年二月初一编,取名第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