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体的封建法典是什么?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国法》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承王位,命令他物色人才。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入秦,主持秦国变法,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变“法”为“法”,并以《法经》为基础制定了秦律。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同时,也为封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子产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法家思想的先驱。公元前543年至公元前522年,郑当政。公元前536年,郑的统治儿子制作了《铸刑于鼎,以为是国家的习惯法》,把法律条文铸在刑鼎上并公之于众,史称《刑典》。它是中国法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律事件,宣告了中国奴隶制法律形式的终结,揭开了封建成文法诞生的序幕,奠定了封建王朝成文法发展的基础。春秋末期政治家、法家先驱邓,曾是郑国大夫,邓的《竹刑》:即公元前502年郑国大夫邓修改《郑国法》,写在竹简上,称为《竹刑》。于在《左传》注中说:邓“欲改郑所铸旧刑制,而不听君命,乃私造刑法。书在竹简上,所以叫竹刑。”邓的《竹刑》原是一部私人作品,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后来,邓因政治纠纷被统治者杀害。但由于他私下收徒,传授法律,他的《竹刑》仍在郑流传,为统治者所接受,后成为官法。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重视法律,主张“事由法定”,为法家法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为了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魏翔李悝撰写了《万国法》,即考察了各国的法律,吸收了各国的立法经验,制定了《魏国基本法》,即《国法经典》。《法学经典》的原文早已失传。在内容结构上,《国法经典》由六条组成:盗窃罪、小偷罪、监狱法、逮捕法、杂项法和武装法。李悝认为“国王的政府不应该急于做贼”,所以他把《盗窃罪法》和《贼法》列在法典的顶端。《国法经典》规定了各种主要的罪名、刑罚以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已经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其基本特征是维护封建专制政权,保护地主私有财产和奴隶制残余,贯彻“罪轻刑重”的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