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道的历史

炎陵刀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军刀,它的形成与中国的历史是分不开的,它是从环头刀到唐刀再到炎陵刀逐渐演变而来的。延陵刀的形制最早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公元680~760年)在长安景云寺绘制了著名的壁画《地府变相》。从画的角度来看,这把刀用的是绳子和绳索。无独有偶,在陕西省Xi市邓家坡村的杨思旭(唐玄宗时期的宦官)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双手和身上都带着两把弯刀的泥人,与古画中描绘的弯刀十分相似。这种刀的整体设计与环首刀、唐大刀有较大区别,接近明清流行的腰刀。当北宋辽金战争达到白热化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更接近明清腰刀的剑类武器。当时宋军装备的短柄战刀多为“手刀”,刀刃多为斜锋短背长刀,但也有部分手刀有类似金铁刀的弧形上翘刀尖。在李的古画中,有与金铁刀相同的刀兵器,但都没有正式的名称。直到大道元年(公元1165),靖康之耻三十余年后,南宋军器监才开始制作新式刀兵器。因其形似大雁的羽毛,这把腰刀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雁翎。

明清延陵大刀的基本特点是刀身较直,刀尖略上翘呈弧形,从刀尖到15 ~ 20 cm的刀背有多处刀刃,一般称为反刃(明初部分延陵大刀无反刃,形态更接近金战刀;有反刃的延陵大刀是明代中后期定型的,而清代的一些延陵大刀甚至贯穿刃背。刃宽4 ~ 5厘米,脊厚0.6 ~ 0.7厘米(最厚处为1厘米),刃截面为等腰三角形(此刃截面称为“平”),全长约90厘米,刃长70 ~ 80厘米,柄长15 ~ 20厘米,刃总重6544。明代延陵大刀有一条血槽,清代延陵大刀有多条血槽,且血槽形状复杂。古代流传下来的炎陵腰刀很多。比如沈阳故宫博物院有一把唐太宗、皇太极的皇家宝刀,全长94.5cm,刃宽4.5cm,脊厚0.7cm,反刃长约10cm,两面四条血槽,直木绳绕柄,双弧头带铲。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有一把炎陵腰刀,长70 ~ 80厘米,宽3.5 ~ 4厘米。“平”刃两侧有四道血槽,刃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字样。因此,博物馆确定这把腰刀是抗日名将戚继光的佩刀,但这把腰刀上的刻字比较粗糙和轻,没有掌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