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铁骑的历史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个概念,那就是关宁战士和关宁军不是一回事。关宁军是孙承宗和袁崇焕在辽西大明度过两年后,向朝廷增兵,招募原辽东遗民而形成的,分为车骑步三部。孙承宗时代,关宁军的步骑比例约为3:骑:车=3:1:3,但袁崇焕当巡抚时,为了追求更高的机动力,关宁军组成。而所谓的关宁铁骑,只是关宁军骑兵的家丁部队。
宁远胜利后,袁崇焕任辽东巡抚。为了能够在战场上与清军正面作战,他花了两年时间训练一支规模达5万人的重骑兵部队。这些人非常擅长这个领域,而且装备精良。他们有重达40公斤的优质棉甲,还有各种精致的马枪、三眼大口径短枪、眉刀和弓箭,可以当锤子用。他们的将军是祖大寿。关宁铁骑之所以能这么快成为一支军队,而且能在短短两年内如此善战,是因为崇祯元年三月左右,约10万蒙古部落投降明朝朝廷,被当时的辽府安置在锦州附近,辽镇将领从中招募了大量精瘦善战的蛮族充当仆从, 而当锦州连长祖大寿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营,以减少蛮族,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领,成为祖大寿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人数约3000人。 也就是说,在这五万骑兵部队中,三千是最有技巧的,他们有着鲜明的家族特征。明末关宁最顽强的战士有3000多人。
至于关宁军打过的仗,也有一些。八旗军队有过两次大规模正面战争,和大大小小的农民军打过十几场仗。其中对农民军的打击基本是滚动摩擦,没什么好说的。让我们谈谈与八旗军队的两次战斗:广渠门之战和晋松之战。
根据广渠门作战的情况,祖大寿带了一支军队在城门南面,所以最精锐的三千人在他面前。据史料记载,芒库尔台领导左翼四旗,加入蒙古各部。到达广渠门后,率先与祖大寿交战。经过激战,祖大寿击退了敌人。理论上四旗的兵力是三万,蒙古军是两千,而祖大寿应该也是关宁军的主力,和清军相差不大,所以从这个战绩来看,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和白旗以下的旗军不相上下。
在晋松战争中,关宁战士已经由吴襄和祖大寿交给了吴三桂。冯如之战,吴三桂多次带着两万铁骑冲入清军,直击两万清军的埋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清军在这次战役中用来击退明军进攻的战术,其实是明军曾经最擅长的火炮战术。
所以关宁军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但绝对是明军的坚实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