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好初中历史教科书

首先,在课堂上要抛开教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想象一下,一个老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并不熟悉,讲了几句就要看教案,或者干脆把课本上的课文念了很久。恐怕他连自己在说什么都不知道。他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呢?而且,如果只专心看教案或课本,哪里会在意学生的反应?至于和学生的眼神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等等。,更别说了。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说:“没有经过非凡的积极情绪强化和温暖的知识,会使人变得冷漠,因为它触动不了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实践证明,即使教学内容完全一样,讲课时能否放弃教案,也会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摆脱教案呢?这就需要老师熟悉自己所教的内容,需要认真备课,多年积累。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容光焕发,口若悬河,妙趣横生,就不要凭空去羡慕他。要知道老师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要认真备课,就要深入学习课本和教辅材料。我觉得每一本教材至少都要准备好。向他人学习。写教案时,不宜把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因为第一,容易使教学语言书面化、僵化。另外,备课时间不够,即使够,也太辛苦了。而且实践证明,如果我一直忙于写教案,根本没有时间在脑子里复习和整理,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我的方法是认真备课。但是我只在备课本上写一个大纲,详细的内容我都记在心里。而且,课下完了,总想自己再回忆一遍,有时候甚至会掐着时间,再做适当的调整。

备课的时候也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背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要完全按照书上说的去讲。这样虽然教的知识很准确,但是你说的和课本上的一模一样,容易让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也会让老师给学生留下沉闷的印象,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做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的传声筒。而是在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课本和参考资料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知识之间的关系等等,从而把“物理反应”变成“化学反应”,使讲课的内容完全成为自己的东西,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平衡自如。仅仅教给他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从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无穷”。由此,历史教学将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师将不再是教师,而成为一把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本和教材的内容,注重自己语言的训练。要努力使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做到这一点很难。不仅要在备课的时候下功夫,平时也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个平时说话轻快幽默的人,当然比一个不善言辞,缺乏语言的人更有魅力。

另外,教学内容是否生动有趣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也讲不好一个情节平淡的故事。而历史教材受限于篇幅,单词简单概括,不足以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的、生动的材料进行补充,这样整个历史教学才能有血有肉,描写的历史人物才能栩栩如生。使所描述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平时看书、看报、上网、看电视。总之,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更多的史料,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我工作了十三年,每当遇到与我的历史教学相关的有用内容,我都会赶紧做小卡片,收藏起来。久而久之,我的历史教学也就有了关联。我在历史教学上越来越全副武装,不担心“无米之炊”。但在教学中,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耽误教学进度,所以老师不能加太多的材料,不能以主持人自居。一定要精挑细选,选择最生动有趣、能说明教材内容的典型材料,语言一定要精炼,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内容。

另外,老师上课要讲标准普通话,不要带着口头禅,语言要有节奏感,把握节奏,富有快慢轻重的变化,讲出美感。板书要工整美观,善于从评书、戏剧、电影、朗诵、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直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量大,课堂效率高。我们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是我觉得不要太依赖视听教学。毕竟只是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工具,而是整个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讲解,学生互动。

总之,要上好历史课,做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具备各种天赋和很高的素质,甚至要用一生的精力去追求。当我们心满意足,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驻足流连的时候,所以历史教学说“我们可以追求无尽的风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