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船的发展历史
三国时期,吴的航海活动十分活跃,先后出使南阳,登陆台湾省,加入朝鲜。公元269年,吴国在建安县所属的后官县设置了标船船长,这就是有记载的福建官营造船厂的开始。吴还在浙江闽江口至瓯江的沿海地区建造了一个较大的造船基地,名为造船厂,所造船只名为号。几十年间,大量海船的建造,为福建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西晋灭吴,设晋安县和县,保存了吴留下的造船者和文员。东晋末年,浙江的孙恩和鲁迅领导农民起义。他们曾在东南沿海造“八槽船”,从江苏沿海路南下广州,再顺长江而下。战败后,鲁迅残存的部队依然种类繁多,经常住在船上。船头尖尾高,中间扁宽,被称为“鸟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泉州刺史兼巡抚王艺曈(今福州)才派使臣前来求援。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主要的造船基地,造船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旧唐书》记载,当时来往于福建、广东沿海的商船,最大载重量可达1000吨,即50至60吨。唐朝中后期,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福建依靠舟楫之利,或从浙江购买粮食、大米,或向邓、赖等地运送异国的海外货物。晚唐五代时期,泉州刺史王言彬将海外贸易收入用于公共事业。
宋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海外贸易也达到高峰。福建和广州成为建造海船的中心,福州、兴化、泉州和漳州建立了官方造船厂。宋二年(1087),远离战乱的泉州逐渐超过明州、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关于福建帆船特点的记载越来越多。“南方之木适水,故福建为海船之首,其次为粤西船、文明舟。”宋代全国漕运总经理吕颐浩(1071-165438)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宣和五年(1123),福建人随同宋朝使臣陆出使朝鲜,撰写了40卷的地方志《宣和使朝记》,详细记述了当时福建的大型帆船“客轮”的物理结构。南宋首次建立第一支常备水军,建制不断扩大。绍兴二十八年(1158),福建路水军建造了六艘载重2000吨的尖底龙骨海船。
1974年8月,泉州后渚出土一艘南宋晚期海船,残长24.2米,残宽9.15米,残深1.98米。船上有12块舱壁板,把船分成13个舱室。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沉船遗迹。经考证,泉州建造了一艘往返东南亚的三桅福建帆船。泉州宋舰保留下来的尖底造型和龙骨结构、水密舱室结构、多块船底板和用于控制艉舵升降的绞车,代表了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水平。
元朝时,蒙古军队向朝鲜、日本、占城、爪哇岛等地展开大规模远征,期间福建领导并建造了大量战船。1292年(元朝二十九年),福建平章政要石碧奉命离开泉州后渚,带着五千将士起航前往爪哇岛。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还在泉州组建了一支14四桅船的船队,护送阔阔真公主嫁往波斯。泉州后渚港的繁荣达到顶峰,成为东方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元朝先后来到福建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巴图塔,在各自的游记中描述了印度泉州建造的远洋轮船。这一时期来中国的印度商船和阿拉伯商船主要用椰绳缝制船体,比福建商船小很多。
明代福建造船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官营三种形式。福州府城东南口是关建船厂的主要聚集地,郑和下西洋的部分船只都是在福建建造的。福州也是明朝与琉球国家唯一的交流口岸。以前出使琉球所用的大部分船只都是在福州建造和起航的。其中,琉球在嘉靖以后被册封五次,留下了详细的造船航海过程的记录。
目前最早的“福舰”称谓,也是出自明代嘉靖至隆庆一系列专门论述海防的军事书籍,如《海图编》、《洗海近况》、《姬晓新书》等,作为福建沿海、浙南、粤东一系列战船的统称。分为大富舰、二富舰、草铲舰(哨舰)等。于在率部抗击东南沿海倭寇、海贼的过程中,写下了近180篇文章、约10万字的书信、帖子、笔记本、专著等,并编成《洗海近况》两卷,其中涉及了修建的种类、型号、规模、数量、选材、用银、人力配置、派谁监督修建等细节。
明代,朝廷实行海禁政策。为了禁止私人海外贸易,严格控制民船大小,福建帆船退出了航行了五个多世纪的印度洋,只剩下零星的走私商船在东南亚和东亚艰难谋生,福建造船业和造船技术处于停滞状态。官方军舰也回归沿海巡逻,船型趋于小型化,长度不超过十尺。16世纪初葡萄牙远征商船在马六甲、广州、福建、浙江沿海地区遭遇中国帆船时,其性能已超越后者。
清朝初期,郑政权和清廷在福建沿海对峙了40年。两国海军力量的斗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造船材料的争夺和近海战舰的建造上。台湾省被清廷平定后,战争中使用的福建炮艇和双桅船被评为清海军的主力战船,分布在沿海各省。后来,在福州,漳州,台湾省,泉州和厦门建立了军事造船厂,在内陆水域近海制造大小战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福建、广东、江苏、浙江海军仓促建造的军舰被外国船只击败,战争失败。道光二十二年(1842)起,福建、广东开始以英美船的形式改造近海战船。福州船政局第一艘木壳炮舰于1869年试航,中国帆船逐渐被清海军淘汰。
清朝中后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东侵和朝廷的限制,在东亚和南亚航行的福建帆船并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福建漳州、厦门商人兴起在暹罗造船买米,造一艘200吨载重的大船需要两三个月。后来,当地华侨甚至暹罗国王投资建造并拥有相同风格的中国帆船。
福建帆船退出海外航线后,主要航行于台湾省都督和中国沿海南北航线。民国时期,木帆船的数量有所增加。据1938统计,福建省主要船型有28种,5487艘。到1989,全省沿海还剩下233艘木帆船,吨位6122。
90年代,福建帆船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大海中彻底失去了踪迹,只留下残破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