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文明遗址...
考古学家在中国偃师发现了一处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这让考古界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有了新的兴奋点。殷墟曾经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
夏朝的创始人禹建立政权后,为了便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当时为禹州。于定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离洛阳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的中心。夏朝第三位皇帝太康(齐之子)在位期间,迁都洛阳。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记载“太康居郡,夷居之,桀居之。”据史家考证,在今洛阳市偃师二里头村附近。
夏朝太康继位后,由于太康贪图享乐,不关心政治,整天只知道打猎玩乐,导致东夷叛乱,攻占夏都,赶走太康,一度夺取了夏朝的执政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太康失国后,带着弟弟钟康逃往东方,不久死去。钟康的儿子项依靠其他东方诸侯的剩余发展,处境艰难。最后,项的儿子少康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被称为“少康的复兴”。邵康恢复夏朝统治后,夏朝进一步发展。活动区域以伊洛地区的河南为中心,东有东海,西有细河,北有燕山,南有长滩。夏和夷的所有国家都在夏的统治之下。
邵康以后,夏朝几代都没有在洛阳建都,直到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杰在位时,才重新找到了都城。这一点(《史记·吴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夏杰的住处左至临江,右至太华,伊阙在南,羊肠在北。”很明显,是洛阳的所在地。
一般来说,夏朝的主要活动中心是洛阳,史书中有记载。然而,几千年过去了,道训路古城早已被埋没在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根据史书记载的地理位置,我们判断夏朝的道训路在洛阳。由于长期缺乏考古资料,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1959年中国社科院专家徐旭带队对豫西夏都遗址进行调查,才在洛阳市偃师县城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发现了沉睡了千年的夏都。研究表明,洛阳在太康、孔家、高第、夏杰四位皇帝统治时期,曾是夏朝的首都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四个文化层。据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内容丰富。宫殿、墓葬、房屋、道路、水井都有发现,当时的青铜铸造遗址也有发现,还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包括武器、酒器等,说明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朝已经相当成熟,也说明洛阳是中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二里头晚期出土了大量的玉器,有丛、圭、张等礼器,还有更多陶器,有陶龟、猪、羊头,还有刻在陶器上的双体龙蛇纹、龟纹和文字。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朝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的智慧。
此外,考古人员还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陪葬的奴隶,形状各异,有仰身的、俯身的、被捆绑的、头部不同的。他们或被苦役累死,或被奴隶主折磨致死,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和人祭制度而被活埋,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悲惨。夏朝奴隶主暴虐无情的统治,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他们愤怒地诅咒夏朝奴隶主的统治,愿意和他们同归于尽。当时,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东方的商族在其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杰的统治。经过470多年的历史,夏朝终于灭亡了。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夏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中国考古界开始有目的、有系统地发掘夏文化。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学家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连续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遗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和400多座墓葬,出土了一批批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