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专业地理笔记~?~?!?~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地心说→日心说→星系理论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修正,越来越接近真理。
人类观测到的有限宇宙称为可见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光年。
2.宇宙由各种物质组成。
宇宙中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星际物质,都是天体。天体在体积、质量、亮度和温度方面差别很大。
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天空中也有许多人造天体,如卫星、宇宙飞船和天空实验室。
3.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天体都在高速运动,它们相互吸引,相互旋转,形成一个天体系统。
4.宇宙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空间资源
广袤的太空、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环境,有利于开展多种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
⑵太阳能资源
没有被大气层削弱,太阳能极其丰富;太阳能发电站可以用来向地球输送电力。
(3)矿产资源
月岩中有多种矿藏,富含氦3能量。
宇宙资源的开发,高投入、高技术、大规模,需要国际合作。
第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球系统的等级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2.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银河系中有许多恒星和星云。银河系的主体部分直径约80000光年。
人们已经发现了数以亿计的河外星系。它们都有无数直径非常大的恒星。
天空中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南门二,半人马座南门二C除了太阳。
在外面,下一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被称为比邻星,距离太阳4.2光年。
3.太阳系
(1)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行的各种天体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系中的行星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八大行星中,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木星质量最大;土星和木星有许多卫星;土星、木星和天王星都有光环;天王星和海王星是肉眼看不见的。
八大行星的运动是各向同性的(逆时针绕太阳旋转),共面的,接近圆形。
矮行星:冥王星
小行星:数量众多,大小不一;它们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时它会“闯入”地球大气层。
(3)其他天体
彗星:质量很小的天体,在扁平的长轨道上运行。彗星主要由冰组成。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冰会蒸发,并受到太阳风的排斥,在背对太阳的一侧形成一条长尾(数亿条)。
哈雷彗星的平均周期是76年,哈雷彗星曾经在1985年到1986年接近太阳。
流星、流星现象、流星群;流星现象只有在有大气的天体上才能看到。流星群通常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形成的。
4.地月系统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2)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000㎞,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相同,月球上没有昼夜交替。
⑶月相及其变化
月相变化的周期约为29.53天。太阴月是根据太阴相位变化的周期。
新月(不可见)→木梅月→上弦月(7、8号可见,半月)→凸月→满月(15、16通宵可见)→凸月→下弦月(23、24号可见,半月)→木梅月→新月(不可见)。
月初,月亮与太阳同升同落,此后月亮的升起时间推迟;在上弦月,月亮在中午升起,在午夜落下。满月时,月亮黄昏升起,早晨落下;下弦月,月亮半夜升起,中午落下。在月末,它随着太阳升起和落下。
上至西方,下至东方,是指前半个月和半夜在西方天空可以看到西方的半个月亮;下半月和下半夜,可以看到东方天空的东半月。
(4)日食必须发生在新月,月食必须发生在满月。
三、普通而特殊的星球——地球
1,地球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球是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类地行星之一。高表面温度和高密度;运动周期短,有卫星。
2.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星球。
(1)生命存在的条件
必要的成分,可以合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光热适中;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空气;够久了。
(2)地球上生物存在的条件与以下因素有关。
(1)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
几十亿年来,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呵护地球的条件稳定,生命的产生和进化从未中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日地距离适中。
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5亿㎞,这使得地球表面具有适中的温度(平均温度为1.5℃)。③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短。
使得地表周围的温度变化不明显,适合生命存在。
④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地球周围的大气密度和压力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的形成。
(1)地球内部温度升高,内部物质运动——水蒸气逸出并沉淀,形成原始海洋(液态水)。
②地球的矿物成分复杂(必需的化学元素)。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够长了)。
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
1,太阳的概况
与地球相比,太阳的质量、体积和表面重力加速度都很大。
太阳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表面温度很高。它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低密度的气体球(65438+地球密度的0/4)。
2.太阳辐射
太阳的辐射能量非常大。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氢核转化为氦核),太阳的质量缺陷转化为能量。只有1/220亿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
太阳辐射波长在0.15 ~ 4微米之间,分为紫外区(< 0.4微米)、可见光(0.4 ~ 0.76微米,分为七种颜色,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和红外区(> 0.76微米)。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约占总能量的一半。
3.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太阳。
4、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大气环流、水循环和洋流运动促进了地球上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5.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太阳能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电、风能和生物能。太阳能和这些能源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能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固定太阳能。光合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农作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中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原因是西北地区气候干燥晴朗,大气中云量较少,太阳辐射减弱较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光热充足;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减弱较少,到达地面的光和热较多。
中国四川盆地太阳能不足是因为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地形封闭,水汽难以扩散。盆地内多云多雾,日照时间短,光照弱,太阳能差。
在全球范围内,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随纬度呈规律性变化,沙漠地区太阳辐射强,从低纬向高纬减弱。
第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
太阳外层大气从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可见光越来越少。太阳活动的表现形式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太阳黑子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存在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存在于色球中;太阳风存在于日冕中。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相对年变化有关,周期约为11年;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
中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密度变化,周期约为11年;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也有11年左右的周期。
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出现灾害性天气现象的概率明显增加;相反,地球上的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2)对电离层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导致短波无线电通信衰减或中断。太阳风暴干扰短波通信,破坏通信设施。
(3)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极光现象是在地球高纬度上空形成的。
5.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灾害都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洪水和干旱。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首先,地球的自转
1,绕地轴旋转
地轴的北段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的方向
从侧面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从北极往下看,地球逆时针旋转;从南极往下看,地球顺时针旋转。
3、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实周期,长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360度。
太阳日:是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循环,时长24小时,地球自转360° 59’。
4、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ω = 360/23小时56分4秒≈15/小时。
角速度与自转半径无关,所以地球表面除了南北极,其他地方的自转角速度都是一样的。
线速度v=ω。R =ω. rcosф(R为地球赤道半径,ф为当地地理纬度)。
线速度在赤道处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降低到赤道的一半,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同一纬度,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试比较一下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旋转线速度。
第二,地球的公转
1,绕着太阳转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在空间的方位永远不会改变。
2、地球的轨道(黄道)
它是一个类似于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微小的变化。
3、地球的公转速度
1开始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地球一年的公转速度变化规律是:最快→慢→最慢→加速→最快。
4.地球公转的方向
从地球轨道的侧面看,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从地球的轨道上往下看,地球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周期
1恒星年:地球公转的真实周期,长365天6小时9分10秒。
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返回运动的周期,长365天5小时48分46秒。
现行的公历是根据回归年的长短制定的,包括平年和闰年。一般来说,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其余都是平年;世纪中叶,能被400整除的年份都是闰年,其余都是平年。
第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地球的运动是两种,而且是两种运动的叠加。
地球自转产生赤道面,地球公转产生黄道面。地球的运动可以用两个平面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2.黄色和红色的交角及其影响
目前,赤纬角为23° 26′。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方位和赤纬角不变,太阳直射点保持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周期为一回归线年。
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表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随回归年而变化;使地表环境更适合生物生存。
太阳直射点不动→地表不同部位冷热差增大
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点不动。
黄道角为0 →太阳总是直射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
第四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首先,昼夜交替
1,日半球和夜半球的代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光球体。
2、微弱线及其判断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终结者线,终结者线平分地球,终结者线平面垂直于阳光;终止线与二分法上的经线线圈重合;终结线与经圈的夹角最大,为23° 26′。此时,终结者线与南北极圈相切。
夜晚→晨线→白天;白天→暗线→夜晚
3、太阳的高度及其在一天中的变化。
昼夜交替的本质是一天中某个地方太阳高度的变化。当同一个地方位于日半球、夜半球和终止线上时,太阳的高度是不同的(> 0,< 0,= 0)。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太阳的高度不同(> 0,< 0,=0)。
4、昼夜交替
随着地球的自转,终结者线也在不断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太阳的高度也在不断变化,导致昼夜交替。
太阳日不长,使得地表温度的日变化不是很剧烈,有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向东的观察者看到昼夜交替的周期缩短,而向西的观察者看到昼夜交替的周期延长。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观测者乘坐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的飞机,沿着一个纬度向东飞行,从60 E开始,一个小时后,飞机将飞过90 E,12小时后,飞到60 E,完成一个昼夜交替的循环。
如果地球只自转不公转,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恒星日;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如果地球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夜交替。
第二,当地时间
1,本地时间的生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出先看东方,后看西方,造成当地时间。使用这个地方有很多不便。
经度每15,当地时差1小时,经度每1,当地时差4分钟。
某地当地时间=已知当地时间4分钟/1×两地经度差。
一个地方的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当地时差(分钟)
2、时区和时区的划分
7.5 w ~ 7.5 e为零时区,在零时区的东西两侧每隔15划分一个时区。172.5 E ~ 180为东12区,172.5 W ~ 180为西12区。整个世界被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所在的当地时间就是该时区的时区。
3.时区和时区的计算
时区计算:度数除以15后,商的第一位小数四舍五入。
比如140 E位于哪个时区?
140÷15≈9.3,即东9区。
时区计算:先计算两地的时区差,即从西地点的时区号中减去东地点的时区号(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然后减去或加上已知地点的时区差异(对于已知朝西的位置加上,对于已知朝东的位置减去)
4.国际日期变更线
有两条子午线,当地时间为0;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国际日期变更线与经度180不完全重合,但有三处弯曲。
日期线两边的小时是一样的,日期差是1天。东12的日期比西12早一天(多一天)。
由西向东穿过日期变更线,日期减少一天;从东向西穿过日期线,日期将增加一天。当地时间是0。
子午线位置是不确定的,经常变化。从西向东,穿过0点子午线,在日期上加一天,从东向东。
西行穿越0点子午线,日期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