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的历史分期

昆阳在历史上是浙南闽北陆路交通的咽喉。以前浙江南下福建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浙西仙霞岭经二八渡镇进入福建南平浦城,另一条是经平阳昆阳同福门进入福建福鼎。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游历昆阳,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千古不朽的诗篇,如宋代的王、清代的陆游、郁屈原等。其中陆游的名著《平阳客店梅花》说:“雨前河路阴,梅花欲半湿。”一个诗人要想实现东帝的愿望,就必须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宋代以前,平阳南部的广大平原地区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开发。宋代以后,江南等地逐渐发展起来。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逐渐南移。最重要的证明是宋代以后平阳的主要市场多在南方,如臧倩(臧倩)宜山(宜山)京口(水头)耙罐城等。清末至民国,经济中心是鳌江。

清末至民国时期,昆阳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特色产业而言,只有几家面粉厂、染坊、刷坊、印刷厂、制伞、酱园。昆阳虽然是平阳的县城和政治中心,但不是县城的经济中心。平阳的经济和商业中心都在港口城镇——鳌江镇。靛蓝和谷物主要通过昆阳出口。这些商品大部分来自南方和南方。

由于政治、经济、商业中心的分离,加上昆阳地处高坡,昆阳作为浙闽两省的交通咽喉,在冷兵器时代有着自己的优势。但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对南方七区一镇的离心力增大,平阳老县当时的人口基数过大,达到1.59万,是全国第二人口大县,而当时闭门造车,1.700多年历史的平阳县,终于经历了最大的行政区划变动,分为苍南、平阳两县,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