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正式的学校教育始于何时?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时间和历史条件: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是:
由于青铜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过剩,初步出现了贫富差距和脑力劳动分工,使一些没有生产劳动的人能够专门从事教育;
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来管理;-社会需求
人物的出现为日益复杂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创造了学校的现实需求。
(二)原学校的形式
1.舜、禹时期:——萌芽——序;前言是中国学校教育的最初形式,它标志着中国教育的开始。
2.夏朝:雏形——序与校
3.商代——一个发展时期,比较完整——库、序、学。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在政府中学习”
“为官之学”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学术、教育被政府控制,国家记录的法律法规、典籍文献、祭祀仪式用的礼器都被政府控制,普通百姓根本无从接触。没有学术就没有学校教育,只有广义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这种教育通常是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封建领主和贵族制度。总督和医生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大部分官职都是世袭的,史称“石清实录”。在这种制度下,培养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学校教育必然集中于贵族子弟,即所谓的“国家之子”,他们的教育自然是由政府安排的。
为官之学,体现在官与师不分政教。官员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任务。例如,在西周,国学的主持人叫大乐思,他负责祭祀和国家仪式,是国家的最高官员。同时,他还主管国学教育。大时期的一些官员,如施实、鲍、大徐、和乐师,都是国学教师。这个时候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还没有分开。教育与政治融为一体。国学不仅是教学的场所,也是国家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如祭祀、下乡射猎、献俘等。各级乡村学校也是乡村饮酒、乡村射击、讨论学者事务、尊老敬老等乡土活动的场所。政治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的体制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以礼仪、音乐、射箭、科举、书法、数学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2)大学和小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历,可以分为大学和小学。天帝设立的大学规模比较大,被称为“五校”,即弼雍、成俊、山东、徐东、浙宗。其中以碧涌为中心,四面环水。督抚设置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学校,一半临水,称为“潘”
(3)中国研究和农村研究
西周的学校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设在皇城和诸侯国首都,也有乡学。农村学校是地方学校,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当地面积的大小,学校有不同的名称,如舒,党和周。
(4)家庭教育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那时候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利和机会接受学校教育。
3.六艺教育
夏商周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法律法规,以孝、锑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仪式。音乐包括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礼乐紧密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强制性的仪式可以转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和精神需求。“射”是指用弓射箭的技巧。“御”的意思是驾驶战车的技能。“书”是指阅读和写作。“数”就是数数的意思。“六艺”体现了文武双全和各种教育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