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传播与发展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广播时代;
(3)印刷和广播时代;
(4)电子广播时代。
但是,这个历史过程并不是一个媒体依次更替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头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开始,形成原始社会,直到文字的出现。
口语的出现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口语仍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交流手段,但作为一种语音符号,口语有其局限性。
首先,英语口语依靠人体的发声功能来传递信息。由于人的精力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内进行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中使用的音标是稍纵即逝的东西,记录不好。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靠人脑的记忆。
所以口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大。没有电话等口头媒介,只能应用于小范围的亲密社会群体或部落中的信息传播。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了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首先,文字克服了有声语言的短暂性,可以长时间保存信息,使人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仅仅依靠人类有限的记忆;
第二,文字可以把信息传递到很远的地方,打破了有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拓展了人类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再次,人物的出现使得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于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是有了准确可靠的数据和文献依据。
总之,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外化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类使用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基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西方国家,为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具备了大规模生产信息的概念。而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印刷业长期停滞在手工操作、小作坊人力劳动的水平上。
直到65438+1940年代,德国工匠古腾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将酿酒用的印刷机改装成印刷机,使大批量的文字信息的机械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古腾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术的新时代。在20世纪末,印刷媒体变得非常流行。图书、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知识和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计算机编辑、网络传输等新的通信技术也在印刷出版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印刷出版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电子通信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来看,电子媒介在另外两个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形成了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外化的图像信息系统。这两种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使得人类文化的传承更加丰富、直观、可靠。
总之,他们在人类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上,在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上都有了新的飞跃。不仅如此,电子技术的发展还促进了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执行人脑的一些功能。计算机具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递的功能,所以信息处理快速准确,记忆比人脑更可靠。计算机的出现意味着人脑的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外化的过程。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