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起源的英文介绍
春节,也被称为元日、元旦、戊戌、陈元、元朔、年蛋、岁岁、年潮、新郑、首座、三元或年、新年,是夏季日历的第一天。下面是我对春节起源的英文介绍。欢迎阅读!
春节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所有家庭成员团聚的时候,就像西方的圣诞节一样。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回去了,从春节开始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成为交通系统最繁忙的时候。机场、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挤满了返乡者。
春节是农历六月的第1天,通常比公历晚一个月。它起源于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100年),源于人们在旧年结束和新年开始时对神和祖先的祭祀。
严格地说,春节从每年农历的12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下一年农历的11月中旬。其中,最重要的日子是除夕和前三天。中国政府现在规定中国农历新年放假七天。
春节伴随着许多习俗。有些至今仍被沿用,但有些已经弱化。
在农历六月初八,许多家庭会做腊八粥,这是一种美味的粥,由糯米、小米、薏米、枣子、莲子、豆子、桂圆和银杏制成。
农历12月的第23天被称为预备夜。这时,人们向灶神献祭。然而现在,大多数家庭做美味的食物来享受生活。
在预备夜之后,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这叫做“迎接新年”。
商店老板很忙,因为每个人都出去购买新年必需品。材料不仅包括食用油、大米、面粉、鸡鸭鱼肉,还包括水果、糖果和各种坚果。更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装饰品、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鞋子以及给老人、朋友和亲戚的礼物,都在采购清单上。
在新年到来之前,人们彻底打扫他们的室内和室外,以及他们的衣服,床上用品和所有的餐具。
然后人们开始装饰他们干净的房间,营造欢乐和喜庆的气氛。所有的门板都将贴上春联,在红纸上用黑色字体突出中国书法。内容从房主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到新年的好运,不一而足。此外,门神和财神的图片将被贴在前门上,以辟邪和迎接和平与富足。
汉字“福”(意思是祝福或幸福)是必须的。写在纸上的字可以正着贴,也可以倒着贴,因为在中文里,“倒伏”与“伏来”谐音,都读作“伏倒了”更有甚者,前门两侧还能升起两个大红灯笼。窗户玻璃上可以看到红色的剪纸,墙上可能会贴上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新年画。
人们非常重视春节除夕。那时,所有的家庭成员一起吃晚餐。这顿饭比平常更豪华。鸡、鱼和豆腐等菜肴也不能排除在外,因为在中文中,它们的发音分别是“吉”、“鱼”和“豆腐”,意味着吉祥、丰富和富有。晚饭后,全家人会坐在一起,聊天和看电视。近年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播出的春节晚会是海内外华人必不可少的娱乐节目。按照习俗,每个家庭都会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新年醒来,每个人都盛装打扮。首先,他们向父母问好。然后每个孩子都会得到用红纸包着的钱作为新年礼物。中国北方人会在早餐吃饺子,因为他们认为“饺子”在语音上意味着“辞旧迎新”。还有,饺子的形状像中国古代的金元宝。所以人们吃它们,希望得到金钱和财宝。
中国南方人在这个时候吃年糕(由糯米粉制成的新年蛋糕),因为作为一个谐音,年糕意味着“越来越高,一年又一年。”春节后的头五天是亲戚、朋友、同学以及同事之间交换问候、礼物和悠闲聊天的好时机。
燃放烟花曾经是春节最典型的习俗。人们认为这种劈啪声有助于赶走恶灵。然而,一旦政府考虑到安全、噪音和污染因素,这种活动在大城市被完全或部分禁止。作为替代,一些人买有鞭炮声音的磁带来听,一些人打破小气球来获得声音,而另一些人买鞭炮工艺品挂在客厅。
热闹的气氛不仅弥漫在每家每户,而且渗透到大街小巷。一系列的活动如舞狮、舞龙、灯节和庙会将持续几天。元宵节过后,春节也就结束了。
中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几乎在同一天庆祝春节,他们有不同的习俗。
延伸阅读: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灰尘扫屋”,据《吕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春节扫尘有“除陈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扫除一切晦气和厄运。这个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电器,拆洗被褥窗帘,扫六码,掸蜘蛛网,疏通明渠涵洞。到处洋溢着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又叫门联、春贴、对联、对联、桃符等。它们以工整、对偶、凝练、细腻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到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一副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这种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钜的专著《春联诗》论述了对联的起源和各种作品的特点。
春联种类繁多,按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反串、春条、斗方。“门芯”贴在门板上端中央;“门框对”贴在左右门框上;“异装”贴在门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金”又叫“门扇”,是一种方形菱形,常贴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贴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窗花,既烘托节日气氛,又集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中国非常流行的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愿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异彩纷呈。
在贴春联的同时,有些人还要在门上、墙上和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由来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了”、“福到了”。还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种图案,如长寿、寿桃、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等。
年画
春节期间挂年画在城乡也很常见,浓浓的黑色和五颜六色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增添了不少兴旺喜庆的气氛。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们淳朴的习俗和信仰,寄托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年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门神等单调的题材,而是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年画作坊制作了福禄寿三星、天佑百姓、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迎新春等经典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欢庆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年画的重要产地有三个: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画,各具特色。
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画,画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赵、班戟、绿珠。最受人们欢迎的是一幅“老鼠结婚”的年画,它描绘了老鼠根据世界习俗与新娘结婚的有趣场景。民国初年,上海的郑把月历和年画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后来发展成为日历,一直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见于西晋地方志:除夕,各方互赠礼物,称为“赠岁”;酒食相邀,谓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喝酒,祝一首完整的歌,叫“分龄”;大家彻夜不眠,等待天亮,这就是所谓的“守岁”。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上蜡烛或油灯,围坐在火炉旁聊天,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一切恶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一年里有好运气。这种习俗逐渐流行起来。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首《守岁》诗:“寒辞冬雪,暖带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习惯在除夕守年迎新。
在古代,守岁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间一般在午夜。
鞭炮
中国民间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来,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声辞旧迎新。鞭炮是中国的特产,又称“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燃放鞭炮能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里的一种娱乐活动,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和颜色也越来越多。每逢重大节日和喜事庆典,以及婚礼、建楼、开业,都要燃放鞭炮,以示庆祝,交好运。目前,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姚、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著名的烟花之乡。生产的鞭炮颜色多,质量高,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电话
新年的第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愿来年好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由同一个族长带队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团拜”。因为在家里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精英和学者就用贴纸互相祝贺,从而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
在春节期间,年轻一代应该首先向他们的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拿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年。有两种压岁钱。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个记录可以在燕京的《年谱》中找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拜年后当众给晚辈,也可以在除夕夜趁孩子熟睡时偷偷放在孩子枕头下。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还是很流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