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影响深远的争论?

庚子之变后,清朝慈禧太后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开启了清末新政。新政前五年,大清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新政的先驱。

1905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日益提上日程,清末新政进入立宪时期(1905-1911)。

因为孙中山呼吁“排革”,呼吁共和政治,鞭挞专制政权,所以在海外影响很大。作为革命者的改良派也向西方学习,提出了与共和政体相对的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俄国,鼓舞了中国的改良派。在他们看来,这是黄种人对白种人的胜利,是宪政对专制的胜利,于是“学习日本,实现宪政”就成了目标。宪政已经成为改良主义的代名词。

1905 65438+2月五大臣宰泽、尚启恒、李胜多、戴宏慈、段方出国考察,直到6月1906才回国。

7月28日,醇亲王载沣原定在外务省召开立宪会议,讨论立宪事宜。当时他结婚了,在高会上聚会。出席者包括军机大臣、政务大臣、大学生和北洋大臣袁世凯。关于宪法问题,法院官员的观点分为三派:

1.以袁世凯为首的军机大臣兼内政首席大臣清王一、北洋大臣兼内政大臣袁世凯、军机大臣兼内政大臣张百熙、徐世昌主张速行宪政;

二是大学士兼内政部长孙家鼐、军务部长兼内政部长荣庆、军务部长兼内政部长铁良主张缓宪;

第三,军务尚书兼外交大臣载沣和大臣曲宏暗中掌握了太后的神圣意志,妥协了两派。

这背后还有一条隐藏的线,就是政治派系斗争。

当时袁世凯、奕劻、徐世昌等北洋派系在清廷独揽大权,形成了以直隶为中心的庞大派系,势力强大。军部向朱北洋询问朝廷的重要事务。梁启超戏称天津监察院为“中国第二政府”。

由于对北洋派的统治地位不满,朝廷官员形成了三派。一是以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学士、军机大臣陆、等为首的洋务旧派。我讨厌北洋新人,但我不想和北洋为敌。我只是在背后捅了一刀。而且新旧洋务派毕竟都是洋务派,所以经常联手推行新政。

二是以瞿、岑春煊为首的清派,承袭李鸿藻、翁同龢,仍自称清正廉明,对北洋派的腐败不满。但与李、翁不同的是,他们转变观念,支持新政改革。

第三,以、、苏、梁、醇亲王载泽为首的满族青年,对满族人怀有很深的偏见,想恢复满族的特权。清派和满清年轻一代联合诬陷袁世凯,是1905年清朝官方斗争的线索。

由于慈禧太后已经为立宪定下了基调,所以这次制宪会议讨论的是加快还是减缓立宪的问题。袁世凯和奕劻主张速行宪政,他们赞同开明的张柏芝。北洋派支持宪政的原因有三:一是袁世凯不愿意接受革命,想深化变法,挽救清朝,以免失势;第二,袁世凯怕慈禧太后葬身天庭,光绪掌权,重新算旧账。宪政可以削弱皇权,足以拯救生命;第三,慈禧太后的神圣意图是要立宪,袁科借此机会抱着立宪自重,排斥清派。

此时青年载沣、清派屈、袁世凯尚未决裂,故居于幕后,佯装中立;与袁世凯有分歧的铁良公开反对速行立宪。洋务派的孙家鼐和荣庆,为了限制袁世凯,对宪政信心不足,也站出来反对速行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