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解释一下陶瓷印章的历史和发展?谢谢你。
作为印章的“第一个高潮”,秦汉时期印章的制作达到顶峰,各种印章材料分阶段出现,但陶瓷材料被排斥。也有零星的陶印出土,但大多是随葬品。唐宋时期是瓷器业的繁荣时期。这期间一起诞生了瓷封,但最终没有形成气候。明代印度科学家甘云曾说:“古代无瓷印,唐宋难刻,其质玉稍厚...旧的更好,新的次之,也值得欣赏。”这至少说明甘云看到了很多唐宋以下的瓷印。
明清时期,印章进入“篆刻时期”,因为文鹏发现了有光的冻石,引入篆刻,实现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的自篆自刻时代,也可以说是叶蜡石时代的开始。这种材料的大量使用迎来了印章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陶瓷印章的制作工艺比石印复杂,分为制坯、雕刻、烧制三个阶段。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陶瓷的烧成时间、温度、施釉量都不容易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印章的艺术风格,如胎、釉、色、饰等,与窑址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是一致的。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德化窑双獾钮印是稀世珍宝。
陶瓷印章也由两部分组成:印刷按钮和印刷表面。但陶瓷密封件一般没有余量,因为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会收缩变形,烧制前做余量无济于事;烧制后的陶瓷坚硬,拒绝切割。印花纽扣,无论是仿古桥扣、瓦扣、鼻扣、斗扣,还是传统的立体动物扣、人物扣、深雕山水扣等。,可分为手工雕刻捏制、印模制、灌浆制三种,其中纯手工雕刻捏制最好,灌浆制作多质。印面部分是陶瓷印章的篆刻部分,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书画篆刻师的作品,一种是陶瓷工匠的产品。因为传统文化的技能和基础不同,前者当然更好。如清代陈满生(洪绶)紫砂茶壶上的篆刻印章“Amantoshi”,无论从构图、篆刻、刀法等方面,都比石印更具艺术感。近代一些著名的石书画家也喜欢陶瓷印章,如程世发先生和已故的唐云先生。他们精挑细选,有的甚至自己做了试刀,然后烧成印章。实际上,瓷印既要保持石书画的传统风格,又要充分发挥瓷色晶莹剔透的特点。既有浑厚古朴的印章风格,又有精致独特的雕塑造型。很难获得这种效果。一是要求作者具备各种艺术素质;其次,印刷时很难玩刀,因为瓷器坚硬致密,需要用钨钢或金刚石制成的专用刀。不可能像其他石雕那样随心所欲地雕刻,即使事先刻在胚上,也是软而松,不好把握;再者,温度、时间、釉色也影响作品的成败和入窑烧制时的艺术效果。此外,印刷方法的密度、文字结构的统一性、按钮形状的恰当性等。,达不到瓷器印刷艺术无类比、无推敲、无高超的三摩地。当然,陶瓷印章只是众多印章类别中的一小部分,偶尔使用或者篆刻也很有意思。
现在有一个谭是这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