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有多长?十三行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广州十三行又称广东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清代在广州设立的外贸特区的十三个牙行:吴秉鉴的义和行、卢继光的广利行、商代的茂冠、潘绍光的同福行、商代的正冠、谢有仁的东兴行、商代的澳冠、梁继熙的天宝行、商代的京官、颜启昌的兴昌。潘文海的任和兴,尚明的管亥,吴天元的童顺兴,尚明的关爽,易元昌的薛泰行,尚明的坤观,罗福泰的东昌行,尚明的林冠,荣有光的安长兴,尚明的大观。后来这一带就叫“十三行街”,“洋货行”“洋行”成了外贸行的统称。十三行街在广州荔湾区沙集(即文化园)附近?1?“十三行”之名,乃明朝旧称。“万历以后,广东出现了所谓的‘三十六线’,就是‘十三行’的右派。当时康熙年间只有“几行”,康熙五十九年(1720)行成。乾隆十六年(1751),洋行26家,广东十三行只是最红火的一家。十三家银行中最著名的是文同银行、广利银行、怡和银行和宜兴银行。他们的贸易对象包括外国、香港和海南,从事海上贸易的叫海南银行。乾隆二十五年,广州龚航正式成立,三十六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