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石雕叫“地上兵马俑”。漫步其中,感受关中民居的魅力。

明清是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其建筑体系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也是最成熟的阶段。建筑设计和安装技术都非常完美。作为第十三王朝的古都,Xi安经常自称是唐朝的长安。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Xi安现存的唐代建筑已所剩无几,地面上只能看到大雁塔和小雁塔。其实Xi安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比如Xi安市中心的钟鼓楼,Xi安的明城墙,Xi安回民街的高家大院。明清古建筑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装饰精美,在细节上力求完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工匠匠心的追求。在今天的Xi安,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汇集了近千座明清古建筑,还有精美的拴马桩,被称为“地上兵马俑”。漫步其中,你能感受到明清陕西关中民居的魅力,这就是关中民间艺术博物馆。

关中民间艺术博物馆位于陕西省Xi市长安区南五台山脚下。占地近500亩,抢救各类文物、关中古民居及相关历史文化遗迹。关中是一个地域名称,包括Xi、咸阳、宝鸡、渭南、杨凌、铜川五个城市。因地处陕西“四关”,故称关中。关中平原四周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物产丰富。被张仪称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比成都平原早了半个多世纪。关中是秦国的故乡,所以又叫八百里秦川。富饶安全的关中平原上的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它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和艺术。

关中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关中就有很多古建筑。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古宅已经消失了。与邻省的陕西相比,xi的地面上几乎没有古建筑。所以我第一次来到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间艺术博物馆,看到如此集中、规模如此之大的明清古建筑,真的是大开眼界。

相对于隋唐需要“幻想如是”,明清各种电视剧里经常问候大家的明清古建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人”。所以,第一次来关中民间艺术馆,看到这里大约40个院落的明清古建筑,就觉得很亲切,不禁好奇,这么大一片民居的祖先是谁,为什么很多人没听说过?其实这里都是来自关中几个城市的民居,是“人为”集中搬到这里的。

上世纪80年代,该馆创办人王永超先生偶然看到关中民居建筑中的一些拴马木桩不被重视,即将被变卖或销毁,于是决定抢救各类关中文物。后来,他组织了30多人,分成几个小组,走村串户,深入民间,登记收集关中各地的民间文物。在政府的帮助下,40个院落的近65,438+0,000座明清古民居最终被收集保护并搬迁至此。馆内还陈列着名人字画、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各种文化藏品,构成了今天的关中民间艺术博物馆,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关中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关中民居的魅力。

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入口处有8000多根精美的拴马木桩,被誉为“地上的兵马俑”。拴马庄石雕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陕西关中渭北高原特有的民间艺术。拴马桩最初的作用是过去大户人家用来拴骡马的石制品,因为古代关中土地肥沃,适合养马。西汉时期,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汉朝开始在这里大量养马,使得关中养马达到顶峰。战时用于为骑兵作战的马匹,在和平时期已经成为关中大户人家的交通工具。回家系马很自然,也有仪式感。像门前的石狮一样,拴马桩上也雕刻了精美的石雕,是满足大家庭对外炫耀的装饰和奢侈品。被称为大户人家的华表,使用时也有镇宅辟邪的意义。

今天你看到这么多拴马桩,启发了王永超先生开博物馆。当年那么多马扎桩没人管,很多都被砸了铺路,还有一部分被文物贩子盯上了,即将转卖。为了不破坏马扎桩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王永超先生开始收集马扎桩以及各种与关中民俗相关的作品,才让我们今天看到如此壮观的“地上兵马俑”。

关中之所以盛产拴马桩,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关中盛产石灰岩(即青石),极易开采,硬度适中,适合雕刻,为大量拴马桩提供原料。博物馆的拴马桩涵盖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被誉为“地上的兵马俑”。现在交通更方便了,也没人再骑马了。古老的拴马木桩在今天也成为了历史。如果你留意过电视剧里关中民居的入口,你会发现,拴马的村落一般都是大户人家的大门两边。当然,因为场地的原因,博物馆把绑好的马石集中在一个房间里展示。

在2016央视春晚上,谭维维和华阴老调的表演让人热血沸腾。在博物馆里,一踏进青石铺成的街道,就能听到左边梨园传来的轰鸣声。这是梨园里定期演出的华阴老调。不要错过它。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民间评书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表演。华阴老腔朴实高亢的唱腔,吼出了八百里秦川的气势,其英气被称为“黄土地上的摇滚”。

随着许多表演者年龄的增长,华阴的老调正在迅速消失。好在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这样的精彩表演能够代代相传。馆内演出的华阴老字号剧目有《关中民歌》、《白鹿原》等,值得一听。梨园没有门票,言情节目已经包含在博物馆的门票里了,来了就看。

中国有许多古镇,其中许多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至今仍保留下来的古镇,保留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建筑文化,也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但由于关中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很多内部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此外,建筑物本身的一些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关中很多有特色的民居要么在人们离开家园时自然倒塌,要么被改造拆迁成现代化建筑。这些原始的房子正在逐渐消失。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一些古色古香的小镇上看到这些明清建筑。

由于博物馆的保护性收藏,所以许多原本位于渭北不同地区的古宅被原样修复,区别于景区古色古香的小镇建筑,组合成独特的明清豪宅。往上看是飞檐斗拱,往下看是青砖石雕,深墙高院之间是一排排保存完好的大户人家的房子。这些院落的祖先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富商,清朝咸丰年间的户部尚书,明朝万历年间的三朝元老。有武将世家,也有文人世家,文武结合相得益彰,像一本见证了每个朝代、每个世代兴衰的活史书。

目前博物馆一期规模不大。粗略看的话,其实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但细看的话,可以花半天时间。进入牌楼大门后,可通过检票口沿院内青石路参观。街道两旁是青砖黛瓦的明清旧居。住宅、剧院等各种建筑各有特色。精心守护楼上的砖雕,装饰屋檐,非常漂亮。在一些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关中民俗生活展览,如婚礼场景,生活用品,著名的字画,旧家具,非常有趣。

民俗风情浓郁的古民居,栩栩如生的雕塑,青砖绿瓦的建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极具研究价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学习关中历史,陶冶情操,丰富个人文化的好地方。当然,博物馆里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探索。期待以后能开放景区其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