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三国是什么意思?
汉朝分为两个时期:西汉和东汉。汉朝(公元前202-220年)是秦朝之后的统一王朝。因其崇尚火的美德而被称为,因其皇室姓氏刘而被称为刘汉。
三国(220-280)是连接东汉和西晋的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扩展数据: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因为这个世界是由魏、蜀(汉)和吴三股势力建立的。
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因其姓曹,后人称其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咸熙二年(265),曹桓禅位于司马燕,享国四十六年,主要控制北方九州(长江以北),势力最强大。
彰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了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国号仍为汉。由于其控制的地区是益州(蜀),后来被称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是最弱的。燕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四十三年。
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吴。因为他姓孙,所以被称为孙吴,因为他控制了扬州、胶州和荆州,所以也被称为。
三国以来的时间学者众说纷纭,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曹丕在220年逼迫东汉献帝退位,建立曹魏,开启了东汉的灭亡。从广义上讲,黄巾起义始于184。
历史学家更关注三国鼎立的形成和过程。从184开始,东汉开始失去政治实体和独立政权,直到曹魏和汉朝才形成三国的雏形。因此,184年至220年这一时期常被纳入三国时期的讨论。
东汉是西汉的延续,继承了西汉二百多年政治文化发展的成果。它的建立意味着汉德的复兴,而在东汉人的眼中,汉德就是尧德,也就是杨公作家所阐述的《春秋》之道。其都城为洛阳,是西汉末年政治重心东移的结果。
汉朝最终跳出了以关中为基础的政治结构,进一步摆脱了军国主义制度和法治传统的束缚,为“公羊”派作家提供了一个重新拨乱反正、重建汉家体系的契机。它吸取了西汉的经验教训,对从元帝到辛莽的变法运动基本持否定态度。
受其影响,东汉统治者一度效仿宣帝,变得严厉苛刻,但这并不是东汉政治的主流。相比之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儒家士大夫集团在《春秋》三家和儒家两种政治主张上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使公羊学重新获得了它的独占地位。
在“公羊”的影响下,东汉的政策重心始终是内,而不是外。坚持“广而为之”,反对“广而为之”,没有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对内,虽然张年间一度恢复盐铁均损制,但很快就被废除了。坚持公羊作家和平本位,反对礼乐制度的声音铺天盖地。
法律进一步儒家化,官员作风更加大众化。“以义正我”、“以德育人”之术日益成为儒生的自觉行动。这些都使得东汉大量使用西汉制度,但同时又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汉的特点。
百度百科-汉代
百度百科-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