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传统文化中的重庆民间艺术

綦江农民画

20世纪80年代,綦江人在继承木版年画的基础上,赋予了这门古老的艺术更深的内涵和艺术语言。老树开新花,綦江农民版画焕发新的生机。在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牛文、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民间艺术展览办公室主任朱宣咸等知名艺术家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2月9日,1983、1983《綦江农民版画大展》在重庆市夫子子成功展出,并于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后来在全国18个城市展出,还漂洋过海。在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挪威等14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它所到之处深受喜爱,并被国内外博物馆广泛收藏。如今,中国美术馆收藏了70多幅綦江农民版画。获国家级奖项80余项/次,省市级奖项近100项/次。綦江农民画被艺术界称为中国的现代派;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文化局先后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荣誉称号。65438-0988年,文化部正式命名綦江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日中艺术研究会从日本专程赶到綦江,颁发三个金杯,以表彰綦江农民版画的成就。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介绍了綦江农民版画。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广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綦江农民版画。法国《图卢兹报》、美国黄河电视台、日本《印刷世界》杂志等国外媒体也对綦江农民版画进行了报道。

铜梁龙灯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龙舞灯,起源于铜梁县。从龙灯彩带的制作到舞蹈排练,它是一门集民族舞蹈、音乐、美术和手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铜梁龙灯历史悠久,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民国12年(1923年),铜梁民间艺人刘连山取各种龙灯之长,创作了一条爬行龙。它的形状是完整的,比龙或飞龙大,玩舞蹈时看起来像蛇或蚯蚓。慢则轻盈秀美飘逸,快则跳跃跳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1984大年初一,铜梁带着一条54米长的大爬龙参加了重庆的龙灯表演,名声大噪。同年,民间艺人蒋玉麟等人绑起九条巨型爬行龙,进京参加国庆大典,在天安门广场前跳舞检阅,一举成名。此后,它在五次全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多枚金牌。有很多种类,包括龙灯和彩灯。龙灯有匍匐龙、蛟龙、火龙、七彩龙、卧龙、草龙等。花灯花灯有鲤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明狮、山虎、十八光棍、犀牛望月、猪吃南瓜、三龙等。NB153?、蚌壳精华等。,加上各种装饰工艺品,有上百个品种。铜梁龙灯的舞蹈套路丰富,舞蹈因道具不同而不同,口味各异。主要特点是以大道具、大动作、大场面展现巨大气势,配以欢快的民间打击乐和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热烈的节日气氛。它的适应性强,可以在街道、广场、农家乐、堤坝上表演,也可以在文艺舞台上表演,保留了传统的民间风味。它的盛大活动是龙灯节。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县城里都会举行各种龙灯表演。由黄执导,王兴福编曲,铜梁县舞龙队表演的舞龙,在中国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暨1992全国优秀秧歌及民间舞蹈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比赛最高奖),同年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群星奖铜奖。1994代表中国参加在广州增城举行的国际龙狮大赛,一举夺冠。

乌江船夫号角声险,浪高。下水时,通常10以上的船成群出发。每次遇到大沙滩,他们都需要集中人力把纤维拉在一起。船夫巨大的号角声坚实而铿锵,能淹没河水的怒吼声,传播数十里。其中以《夺数》最为典型,它没有弱拍,没有主唱,没有歌词,分为三组五声呼应腔。整首咏叹调和声进行,宫调的原地和弦和移调和弦交替出现,声部通过透视显得明亮而强烈。进入高潮时节奏加倍,气氛更加热烈。当小船划过沙滩,随着一声长鸣结束,沙滩上顿时一片欢腾。进入峡谷,风平浪静,纤夫们拖着小船,在险路上缓缓爬行。摆渡人在船上领着一首很慢的叙事曲(如闹夏),声音悠扬柔和,轻松柔和。在句子的结尾,岸上的追踪者有很长的音调来对比,句子之间有很长的停顿,可以迎来清晰的山谷回声。将船推出渡过险滩时,船夫们分三拍高喊跨驾号角,第一拍由主唱,第二、三拍的节奏旋律围绕主音在四度内上下跳动。圆号流畅而轻松。入平水时,船夫们大多轮流休息或痛饮一番。这时候他们也会唱一些有剧情的歌来调节生活。

秀山花灯秀山县被誉为花灯之乡。元宵节起源于汉族的花灯戏,后与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艺相融合,发展成为一种风格新颖、歌舞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受汉族、土族、苗族人民的喜爱。花灯戏的演员阵容很小,正如花灯歌词所说:邓哥哥和花姐姐跳花灯,金花和银花拿着花灯,两个拉弦,四个打锣鼓,一个调音师。耀哥和姐姐会来帮忙,团里有13个人。花灯舞可分为单灯、双灯和花灯戏三种。单灯由两个曾经很丑的角色表演。丹娇被称为瑶姐或华姐。男人大多打扮成女人,扎假辫子,穿碎花裙,穿短围脖,右手拿一把绢边花折扇,左手拿一条彩色毛巾。小丑乞丐或乞丐穿着皮大衣,系着腰带,戴着瓜皮帽或头巾,右手拿着一把大蒲扇。双花灯笼有二旦二丑或二旦四丑。花灯戏类似于湖南古画戏,表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花灯舞的词汇有200多个,如盖顶雪、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荷花扫地、蜻蜓等等。这种舞蹈是在一个有方桌的微型舞台上表演的。花子先上台,告退,邀请花美上台,开始载歌载舞,动作细腻准确,表演独特搞笑。灯笼歌词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爱情婚姻、生产知识、历史故事、地方轶事等。《花灯》共有400多首乐曲,曲式一般为2 ~ 4个乐句的单句。歌词多为五七个字。衬字生动活泼,可分为正音和混声。混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调式优美,唱腔优美,是元宵的精髓。一些加工过的杂调,如采茶调、一把油菜花、黄杨木杆等。,风靡全国,享誉海内外。

土家族摆手舞是酉阳县土家族祭祀祖先、祈福新年和庆祝节日的群众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进行,也在春末三月的夜晚进行。届时,男女老少将聚集在浪厅或浪坝,头戴丝巾(土花被套),手持龙凤旗,肩扛猎枪、长矛、齐眉棍。巫师戴着一顶有羽冠的帽子,腰间围着八条裙子,手握铜铃和刀,跳舞来指挥。锣鼓喧天,号角和土号齐鸣,三枝腰矛点燃,群众载歌载舞。摇摆舞有两种形式:大摇摆舞和小摇摆舞。大浪主要用于祭祀。每隔三五年举办一次,千人规模,气氛盛大。小波浪用于一般喜庆活动,几十人或几百人,气氛热烈热闹。摆手舞的动作可分为单摆、双摆、旋摆,表现各种祭祀仪式、劳动和战斗动作,如合掌、曲膝垫腿、与观音同坐莲台、狩猎撒网、跋山涉水等。,举止朴实,气势粗犷,非常富有原始气息。?

八版锣鼓是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在重庆涪陵市龙潭一带已流传数百年。其技艺代代相传,其中以舒家板和刘家板最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乐学院为舒家班录制了八首锣鼓,并邀请鼓手舒培成到学院宣讲。第八版锣鼓的乐器简单紧凑,一般有五种:鼓(俗名足架子鼓,有大有小,只有一面蒙牛皮),(也叫马荡子),大锣(相当于戏曲的中音锣),金鼓(其实是铜的)。一般为五人演奏:中间是鼓,右边是马锣和包公,左边是钹和碗锣。少数曲牌由马工演奏,其余的由鼓手指挥。播放的音乐有400多首,但大部分都丢失了。60年代舒家坂能弹140多首。常用的曲牌有一龙摇尾巴、二凤点头、三狮敲钟、四象翻身、五虎抓羊、六豹赚钱、七牛抓挠、八马过河、九猴狮穴、十猪八戒等。多鸡放草,双燕含泥,冯丹朝阳,四马投唐,五郎退,六部升官,七贤通关,八仙过海,九龙翻身,十龙过江。八牌锣鼓的主要特点是曲调多,表现力丰富,可用于香火晚会、庙会、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其思想密集,旋律紧凑清晰,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