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隋唐历史的鲜卑族是哪个民族?

鲜卑族崛起于大兴安岭,森林深处,是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曾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这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十二个地方政府:颜倩、后燕、西秦、西燕、南梁、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和北周。

其中拓跋鲜卑一度横扫群雄,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北魏政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河。

那么问题来了。鲜卑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今天是什么国籍?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篇文章吧!

“鲜卑”一词的含义史学界对“鲜卑”一词的含义没有统一的看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四个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鲜卑”的谐音是“西皮”;有关史料中“西皮”的记载,指的是胡人衣服腰上挂的钩子,最早出现在东胡。当然,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并不严谨,因为用胡人衣服上带勾的名字作为民族实体“鲜卑人”的名称,还不够严谨。

第三种观点认为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古称鲜卑山,所以鲜卑族的名称来源于此山。第三种观点认为“鲜卑”的名称是由他们的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鲜卑”在满语中对应的音节是“布强”,“布强”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吉祥如意”。“鲜卑”在蒙古语中对应的音节是“Si Polec”,“Si Polec”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美好吉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鲜卑人之所以以“鲜卑”为名,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吉祥”“幸福”的向往!

“鲜卑族”的由来据史料记载,鲜卑族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战国时期,匈奴日益强大。当时匈奴自称“胡”,又因地理位置在东方,故又称“东湖”。鲜卑人长期被匈奴压迫在东湖。后来由于汉武帝对匈奴的打击,鲜卑人终于逃到了五环山和鲜卑山,摆脱了匈奴的控制,逐渐发展壮大。

“鲜卑族”的崛起东汉时期,北匈奴逐渐衰弱,而鲜卑族逐渐强大,于是趁机多次进攻北匈奴。在南匈奴等西域部落的配合和支持下,鲜卑于公元85年左右出兵攻打北匈奴,使其元气大伤。

公元87年,鲜卑人再次对北匈奴发起进攻。在这场战役中,鲜卑军队还杀死了北匈奴首领尤刘山雨,导致其势力崩溃。

几年后,北匈奴再次遭到东汉朝廷和南匈奴的致命打击。绝望中,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家园,向西迁移。此时鲜卑人乘势占领了北匈奴原来的地盘,即“漠北地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留在漠北的十余万匈奴人也被并入鲜卑,鲜卑人从此开始兴盛。

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出现了一位英雄,他就是鲜卑著名的领袖——谭石怀。谭率部先后击败定陵、扶余、乌孙等地,建立了庞大而强大的部落联盟。然而好景不长。这种规模的部落联盟在谭死后不久就逐渐瓦解了。

随后,拓跋鲜卑开始发展壮大。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先后建立了辽西、戴、宇文、等九个政权。

鲜卑族与隋唐帝国的关系公元557年,之子宇文珏废黜了,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使北周的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此时的北周并不满足于偏安一隅,于是集中兵力进攻北齐,占领了北齐重要的军事据点晋阳,然后乘势东进。

公元577年,北周军队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宣告灭亡,北方地区从此统一。同时也为后来隋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隋文帝

隋唐以后,鲜卑人虽然逐渐被解散,但此时并不作为政治实体或民族实体存在,但其后裔在隋唐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国君主都是深受鲜卑文化影响的汉人,他们国家的建立和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鲜卑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鲜卑文化对隋唐帝国的影响之深。

唐高祖丽苑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历史上只有“二元帝国”才能同时统治长城南北地区,所谓二元帝国就是既懂草原逻辑又懂中原逻辑的国家。一般来说,只有少数政权可以,比如清朝,元朝。

但是到了唐朝,长城南北可以同时统治。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国家吗?当然不是,李朝自然是汉人建立的,而唐帝国本身并不是真正“纯粹”的汉朝。这涉及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一下这段历史!

据历史考证,古代鲜卑人的后裔大部分已经汉化,融入了汉族,也有少数融入了契丹民族。另外,拓跋鲜卑南下时没有出来的一些鲜卑人,一直留在东北。大部分分布在黑龙江、兴安岭西部、乌苏里江两岸,包括海参崴,但大部分都被《尼布楚条约》覆盖。此外,其中一些还演变成了今天的“锡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