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
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和独立性,主要满足自身需要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大多掌握在地主(或封建主)手中,因此可以形成“地主(封建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对其他阶级的根本统治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攫取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从使用土地的农民那里榨取地租和高利贷,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同,可以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佣佃农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是阶级社会的本质。
独特的封建思想
封建社会往往有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度和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度,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完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效忠国王,所以有句名言“臣之臣,非臣之臣”。但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通常以“主权权力”为基础,融合了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包含了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封建社会的变化
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破坏。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革命都是旨在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改变整个封建制度)的阶级斗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雇佣劳动。
最早的资本主义诞生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
代表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是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商品经济。因为生产的目的从单一的满足变成了向社会提供产品,这就决定了生产关系会不同于原来的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失去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然后工厂主,也就是最早的资产阶级,和他们签订雇佣协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劳动力。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原有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有能力清除一切与资本主义发展相违背的因素,如“自然神权”、“三纲五常”等思想,男耕女织等生产结构,最终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