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古今城市在功能、分区、空间结构上的差异。

我在网上找到的。希望有用。

/viewthread.php?tid=349042

/xk/ls/4.htm

作者:应莉莉

建议讨论的问题

城市与商业的关系

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区别

案例描述

设计未来城市

一进教室,应老师就说:“今天我得到一个消息,中国科学设计院需要一些有想象力的设计师来建设西部未来城市,需要在我们班招聘。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以商业功能为单位设计一座城市,大家可以自由组合,在限定的十分钟内设计出你想象中的未来城市。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

“老师能解释一下一个具有商业功能的城市包括哪些内容吗?”有同学问。

“你可以根据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的商业功能,以及我们在城市中应该具备的功能来设计。

突出商业功能,发挥你的想象力,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用你的集体智慧设计一个完美的未来城市,看哪个群体能成为符合标准的设计师。我们开始设计吧。"

学生可以自由组成五个小组,思考、交谈、画画。

┅┅

古城

十分钟后,在应老师的组织下,各组依次介绍了自己的想法,并经过大家的分析评价。

设计效果好的小组被评选出来并受到表扬。

老师应该说:“同学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脑海里设计了未来商业城市的形象。我想。”

问你,你知道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城市的商业功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疑惑不解,只有几个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

应老师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

“看来我难倒大家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古城吧。”

“今天的‘市’是一个词,但在古人那里,‘市’和‘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城市”

最早指的是城墙,是在居民区周围修建的用于防御的高大围墙。后来,“城”用来指城墙内供人居住的区域。然而,早期的城市只是有围墙的村庄,农耕活动是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后来为统治者服务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了,开始出现产品交换,于是就有了交换的场所——城市,而且总是设在城市里。在某些文档中,city和city一起使用,但它们仍然指两个不同的事物。现在我们用‘城市’这个词来指与农村相对的地方,人口密集,工商业和文化事业发达。如果说“城”保留了大量人口聚居区的含义,“城”表示商业活动及相关产业和服务的发展,那么“城”这个词则继承和发展了“城”和“市”的本义,也反映了城市发展演变的淡淡痕迹。"

“原来如此!”

“你知道这个城市这次是怎么回事吗?”老师问:“谁能告诉我们古代城市有什么功能?”

学生们一个接一个举起了手。陈辰首先站起来说:“根据你的故事,我知道古代城市有居住和商业功能。”

“那么还有其他功能吗?”

“是的。”学生们齐声回答。

“那给我讲讲常陆吧。”

"古城还具有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老师窃喜,没想到学生答得这么好。所以她马上说道:

“其实古城有很多功能,但很多功能并不完善,甚至不能称之为功能。只有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功能。”

老师的话还没落,坐在第一排的同学小雨就打断了话题,说:“听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荒淫无道,甚至把老虎放在市场上看百姓跑来跑去取乐。

“真的吗?”有人怀疑地问。

“太残忍了!”

城市与商业的关系

应老师说:“城市大规模兴起的第一个高潮是在周朝。那个时候,城市完全是为了政治。生活在城市里的,除了统治者,还有平民——官营工匠及其家属(中国人称之为“百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城内有了交易活动,逐渐走向“城”与“市”的融合。

汉代以后,出现了许多新城市,改变了都集中在北方并开始南移的局面:在北方,以政治中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在南部,它向经济中心周围辐射。这种格局和发展趋势基本维持了整个封建时期。"

“英老师,那时候商人是什么身份?”李志问道。

“我知道,”萧瑜情抢着回答。“我想有些史料记载,晋国政府规定商人必须戴帽子,在帽子上缝白布,写名字,卖东西,更可怕的是必须一只脚穿白鞋,另一只脚穿黑鞋。你以为这种情况下商人的地位能高吗?”

“是啊,那时候商业活动虽然发达,但是商人的地位还是很低的。然而,从北宋开始,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走向现代化。明清两代,资本主义的种子被扼杀,中国的城市终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应老师一边打开大屏幕一边说道:

车轮毂一撞,人蹭肩','连帘成,帘起,汗成雨。

“老师,你说的‘车毂撞,人摩肩’和‘幕成,幕起,汗化为雨’是什么意思?只听说这两句是讲城市商业繁荣的。”一个学生一脸疑惑的问。

老师笑着回答:“车毂一撞,人摩肩”是车头碰车尾,人摩肩,而“连帘、挽袖、汗成雨”是人把袖子和裙子连起来就成了窗帘,连袖子就成了窗帘,挥汗如雨。这句话是春秋时期齐国繁荣景象的写照。大家一起欣赏一幅画吧”,大屏幕上出现了《清明上河图》。

好像同学们对这幅画都很熟悉,都在说着话,很兴奋。

“观察这幅画,关于古代城市与商业的关系,它能给你什么启示?”如果老师接着问。

王明首先举手回答:“城市和商业密不可分,城市的面貌也离不开商业。”

“好,还有别的吗?”

张宇说:“我觉得王明只说了一半,我觉得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

学生们都点头表示同意。

杨静低声说,“我觉得商业只是城市的一个功能,就像生活是城市的一个功能一样。”

“学生说的没错,但不够全面。古代城市起源于商业。正是因为‘城市’的形成,人们以交易场所开始了城市生活,商业活动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在现代城市中,商业只是城市的一种功能,商业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一个国家商业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未来的主人

“同学们,在我们了解了城市和商业的密切关系之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商业对城市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开发和建设西部地区方面。现在,我们把你设计的未来城市拿出来。假设你是未来城市的市长。你对城市的商业建设有什么想法?开始运用你的智慧吧!我相信明天在你手里会更好!”

……

在学生课后发来的设计中,真的有很多精彩的方案。我选了一些贴在学校的橱窗里。

案例反馈

英老师是一名工作不到一年,没有教学经验的新兵,但她肯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受到领导、同行和学生的欢迎。在这次教学设计中,她抓住了教学的关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被派遣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互动达到了最佳的位置,使原本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最大的锻炼。

评论员:沈阳市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邢雪艳

/new/display/176389.html

当自觉的高级学科计划发展到新阶段时,已经明白学科计划必须与学科互动才能发展,于是开展了密切的社会活动,建立了各种社会组织。但他们知道,仅靠这种方式很难满足自己的需求,必须进行密切的物质交换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手中有剩余产品,可以交换少量的东西。材料的交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促进主程序的内化,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分的扩展。新人是一个善于交换的种族,所以最终淘汰了不善于交换的尼安德特人。直接易货是交换的初级形式。随着生产力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直接的物物交换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商业和城市应运而生。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使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奠定了私有制的基础。同时,由于劳动者的技术专业化倾向,各种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生产的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是不同的,劳动者总是倾向于从事其熟练的技术生产。因此,为了满足个人需求,产品交换开始出现。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资料的种类逐渐增多,剩余产品也在增加,物质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交换产品的种类和地区也在扩大。黄帝时代出现了货币交换的形式,以牲畜、青铜器、布匹、贵重饰品等实物货币作为等价交换,取代了原来的易货交换形式。实物货币的出现,意味着商业的诞生,意味着商人阶层的形成,意味着第三次社会分工的最终形成。在三大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造成了城乡的分离,逐步形成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分工,即基本的社会分工。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和广泛,城市和市场开始出现。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诞生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叙利亚和伊拉克东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平原,包括乌尔、埃利斯、拉高什、基什、巴格达和巴比伦。此后,世界其他地区,如尼罗河中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渭河流域、安第斯山脉中部等,相继产生了一批城市。一般来说,这些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有利于农业灌溉和收集周边地区农产品的地区,往往规模较小,带有明显的原始村落社区痕迹。比如乌尔还有大量的耕地,在这些耕地上分散着几个聚落。古埃及的阿玛纳城也有菜园、果园和鱼塘。

城市的出现不仅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城市把各种不同的事物、各种职业的人、思想观念和物质文化成果聚集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从而为这些事物的相互促进和协作提供了条件,使这些不同的人、活动和物质要素形成一个系统,从而完善和扩展了这些要素的功能,产生了这些要素单独存在时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中国是世界城市的发源地之一。根据现有文献、史料和考古证据,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6世纪),形成于夏商时期,历时约***1500年。到商代末期,中国早期的都城都有了标志性建筑——宫殿,城内建筑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规划有序。特别是手工作坊从郊区搬到了城市边缘,最终构成了早期城市的一个元素。与此同时,市场地点也从早期的“日中为市”的“市场地”逐渐向城市转移。带动副城商业发展。但总的来说,中国早期的城市分布不广,数量也少。据不完全统计,直到商代末期,中国共有26个城市,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上游,尤其是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河南东部。二是城市规模小,功能比较单一,基本上以政治功能为主。第三,城市之间联系不多,城址移动频繁。例如,在夏朝,夏后氏的首都迁移了十次。至于商朝,更是“不常失”。这些情况表明,在夏商时期,中国城市社区还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城市自夏商时期形成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据史书记载,西周年时,由于分封制的实行,各诸侯国的统治中心——第一城普遍得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基本形成了以政治功能为主,以王城为先,王城为次,青大富(蔡一城)为三的三级城市网络。秦汉时期,随着郡县制的实行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行政中心城市得到发展,到东汉时,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有1076个;另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商业功能明显加强,商业城市开始兴起。长安、临淄、洛阳、邯郸、万、成都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但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区域分布仍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方(黄河、淮河、上海河流域),城市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上下级行政关系上。这是封建经济社会结构决定的。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现阶段的城市发展,一是表现为城市(镇)数量增加,分布范围扩大,空间分布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就县城而言,这一时期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废郡较多,总数仅为东汉的一半。县城在全国的比重也从东汉的1/2下降到1/5,而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县数增加了一倍多,约占全国县城总数的一半。此外,西南、东北乃至新疆的城市(镇)也大幅增加。到唐代,城(镇)总数达到1600多座,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二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比如梁武帝(公元502-548年)首都建康(今南京)、东京(公元605-616年)、武则天(公元684-704年)首都长安等。所有这些城市的人口都超过了一百万,这使它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第三,出现了一批手工业城市、河港和海港城市。例如,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新兴手工业城市的兴起,包括定州(今河北定州)、松州(今河南商丘)、益州(今成都)等以纺织业为主的城市,以及越州(今绍兴)、兴州(今河北唐山)、南镇(景德镇)等以陶瓷生产为主的城市。又如,随着水运的发展和海港贸易的繁荣,较大的城市如滁州(淮安)、扬州、苏州、杭州等在运河沿岸涌现,重要的城市如京口(镇江)、峡口(汉口)、浔阳(九江)等在长江沿岸涌现,丁广州、泉州、潮州、福州、温州、明州(宁波)、邓州等在沿海涌现。第四,随着土地开发的扩大和区域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大城市外的边塞军镇和草市的兴起,成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开端。这些都表明,中国的城市社区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五代宋元时期(公元907-1369年),中国的城市(镇)进一步发展。宋代形成了城(镇)制,由国都与政府、州市、县镇四级构成。其中,首都人口大多在百万以上。都道府县市居民往往达到数万至65438+万以上,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城市。全县人口约5000-20000人。城镇里有几千人甚至几万人。但元末连年混战,对城市社区造成了严重破坏。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公元1368-1840)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停滞,资本开始萌芽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市(镇)的发展表现为大量小城镇的出现,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形成了大量的商业城镇、手工业城镇和手工业-商业城镇等。二是城市(镇)数量进一步增加,等级规模结构逐步平衡。当时中国有南京、北京、苏州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50-654.38+0万人口的扬州、杭州、广州、汉口、福州、天津、厦门,20-50万人口的654.38+0万以上的城市,小城镇(含小城市)第三,长江流域和运河流域的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通州、天津、德州、聊城、济宁、淮阴、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等,都以殷墟人物而闻名。但明朝中叶以后,海禁开始严格执行,导致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停滞和衰落。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西方相反:中国大部分先建城墙,再形成城区;在西方,大多数古代城市都是先形成城区,然后修建城墙。

古代西方国家的城市。西方国家的城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曲折的发展过程。史料表明,古希腊罗马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当时整个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每个城邦的中心都是一个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罗马帝国建立后,城市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到了4、5世纪,由于战争等原因,古罗马的城市逐渐衰落,都城从1万多减少到4万。其他城市也因日耳曼人由北向南的迁移而大受破坏,或基本消失,或失去了城市的意义。当时德国人作为占领者,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他们的生产生活不需要城市,都集中在农村。即使过了三四百年,西方脆弱的封建庄园经济也没有带动城市社区的发展。

10世纪前后,西方经济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在农业生产中,铁重犁被广泛使用。在手工业方面,出现了呢绒业、采矿业和金属加工业。与此同时,行商从事的长途运输贸易也逐渐兴盛起来。这些都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及工商业的集中提供了前提。于是,手工业者和商人逐渐向靠近消费者或销售条件优越的地方集中,如海港、河岸、十字路口和城堡、寺庙等,导致了西方城市的重新出现。重新崛起的西部城市,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和专业化,产品质量和生产领域不断提高和扩大,显示了城市社区经济的优越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农民甚至封建领主。13世纪以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封建庄园经济趋于崩溃,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城市作为整个社会工商业中心的特征日益突出。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自治权,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看出,由于华夏文明的延续,中国的城市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这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尽管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和中世纪的宗教统治,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规模有限,但西方国家的城市最终被纳入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二)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进一步形式是象征性货币的出现。

中国中国最早的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天然贝壳加工而成的贝壳货币,出土于公元前19年至公元前16世纪的河南殷墟傅浩墓等地,距今约3500年。天然贝壳币经过加工后,呈凹槽状,光滑美观,小巧玲珑,经久耐用,便于携带。这种海币主要产于中国东海、南海等地,反映了商代的商业交流。商代中期以前,贝币的价值很高,我的副将们使用贝币能得到商王的赏赐,将是莫大的荣幸。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贝壳币供不应求,于是当时出现了许多仿贝壳币,如石壳、骨壳、蚌壳、青松壳等。这些贝壳硬币都很小,长约1.2厘米至2.4厘米。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铜币,其形状也像海贝。在河南安阳和山西宝德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铜壳,时间约为公元前14年至公元前11世纪。铜壳是中国最早的金属钱币,其中有一种包金的铜钱作为大量货币使用,现存的钱币非常少。贻贝贝一出土就容易损坏,保存完好的贻贝不多。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代的铜壳。商朝在中国历史上也被称为青铜时代。当时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当时流传最广的贝币,因为来源不稳定,不便于交易,于是人们寻找更合适的货币材料,自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就应运而生了。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制作非常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没有达到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水平。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壳币,所以大多数人叫它铜壳。据考古材料分析,铜壳在产生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到了春秋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即鎏金铜壳,是在普通铜钱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既豪华又耐磨。铜壳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中国也是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北宋时期,中国出现了纸币——“饺子”。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的“白鹿皮币”和唐宪宗的“飞钱”。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造“三铢钱”和“白金币”(一种用银和锡制成的金币)的同时,发行了“白鹿皮币”。所谓“白鹿皮币”,以宫廷的白鹿皮为币材,每枚一平方英尺,四周彩绘。每枚鹿皮币固定价值40万元。由于其价值与皮币的价值相差甚远,“白鹿原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的馈赠,并没有在流通领域使用过,所以并不是真正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飞钱”出现在唐朝中期。那时候,商人外出做生意要带很多铜钱,很不方便。他们先给政府发凭证,凭证上记录了名额和币数,然后拿着凭证去异地取钱购买商品。这种代金券叫做“飞钱”。“飞钱”本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不干预流通,不行使货币职能,所以不是真正的纸币。北宋四川成都的“交子”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非偶然。它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流通需要更多的货币。当时铜币短缺,无法满足流通中的需求。当时四川普遍使用铁钱,由于价值低,重量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那时候一个铜币值十个铁币。每千铁币重25斤,中钱13斤。买一块布要2万元,重约500斤,需要汽车搬运。所以客观上存在对轻货币的需求,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在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国家货币并不统一,有好几个货币区,而且各自为政,并不常见。当时有13路(宋代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铜钱铁钱并用。各货币区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可以防止铜铁货币外流。再加上宋朝政府经常受到辽、夏、金的打击,军费和赔款支出都很大,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各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符号货币的出现是商业思维形式化的标志,纸币促进了商业思维的发展。纸币的出现方便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金的不足,是货币史上的一大成就。但在古代,纸币只是一时之需,金属货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纸币的影响非常微弱。

中国的商业发展看似一帆风顺,但由于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普遍性并不发达,商品和货币的流通非常有限,所以货币并不是一个联合社会的基本要素。相反,虽然欧洲最早的瑞典纸币比中国晚了600多年,但欧洲的商业水平远高于中国。

古希腊。古希腊是岛国,岛国环境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但是非常有利于橄榄和葡萄两种作物的生长。橄榄可以用来煎橄榄油,葡萄可以用来酿酒。但是,单靠这两项,肯定是无法养活这么多人的。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卖到别处,和那里的农产品交换。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古希腊的农业就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但它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处于两大文明的交界处,有利于航海和贸易。于是,在古希腊的岛屿上,形成了以贸易和航海为主导的文明形态。随着古希腊商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越是精致、独特、专业、高效的手工艺品,卖手工艺品就能赚到越多的钱。而且手工艺品很容易临摹和复制,别人做不到。如果能做成,好处会越来越大。在古希腊岛国上,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导的文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希腊人以擅长航海著称,被称为“海上居民”和“海上民族”。神秘浩瀚的大海和频繁的航海活动,不仅激起了人们探索和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了他们对外冒险和扩张的民族性格,也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海外商业和殖民,与北非和西亚的文明圈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克里特岛与爱琴海诸岛、希腊半岛、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和西地中海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在与这些地区进行贸易的同时,还在这些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可见海外贸易是这个岛国的经济命脉。广泛的贸易必然有度量衡体系和货币单位。他们使用石头和铜的重量,以及动物和植物的精美设计。但他们的货币并不高明,用29公斤重的牛皮形铜块作为货币。克里特岛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保证海上贸易的畅通无阻,还可以进行商业殖民掠夺,强迫许多地方朝贡。既是海上霸主,又是陆上强国。迈锡尼的商业也非常活跃。他们效仿克里特岛,面朝大海,进行各种劫掠和商业活动。他们在地中海东部建立殖民地,后来在他们可怕的海上武装力量的帮助下,发展到地中海西部。公元前15世纪,他开始统治克里特岛。迈锡尼人经营多种商品,除了陶器、酒、油、金银珠宝,还有兽皮和其他商品。考古发掘表明,在地中海地区到处都有迈锡尼的各种商品。此外,在迈锡尼还发掘了许多大型仓库。这些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器皿,有成人高的大缸、坛子,还有写着经济账的泥板。这显然是一个商人的仓库。学者们称迈锡尼商人为“文人商人”。

希腊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但是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要中心。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海港比雷埃夫斯成为地中海贸易中心。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城邦之间的货币兑换业务有所发展,货币经营和高利贷已经普遍。所以古希腊的经济思想已经非常丰富,包括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的内容和对商品经济的探索。

自古罗马共和国中期以来,由于不断扩张,周边省份成为其谷物和各种矿物原料的供应地。于是,罗马和意大利的地方经济开始以经济作物、金属工业和各种手工业为主,地中海周边展开了广泛的陆海贸易,罗马成为发达的商品社会。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主体程序的互动。这有利于意识的内化。城市为学科项目的互动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这必然会大大加快主程序的内化。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人类将很快突破初级文明意识形态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