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卷烟厂的发展历程
1958 10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投资12万元,在玉溪复烤厂基础上扩建卷烟厂。同时,轻工业部将上海第三机床厂(原公私合营华美烟厂)的部分卷烟设备转移到玉溪复热厂。当年生产卷烟407盒,利税54.55万元。4月,1959,上海技术人员36人,主设备43台,新增辅助设备21台来到玉溪。5月4日正式委托该厂生产卷烟,随后厂名改为“玉溪卷烟厂”。同年国庆前夕,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创造了“红塔山”牌香烟。1960年,玉溪卷烟厂回收烤烟烟叶3489吨,生产卷烟122300箱,约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实现税利3328万元,是全国最大的卷烟生产企业之一。
为了加快扩建速度,紧跟国家建设发展,改扩建工程从10月1958 165438+2月65438仅用了50多天就完成了。三个车间井然有序:一个车间负责将烟叶切丝,第二个车间负责生产卷烟,第三个车间负责包装卷烟,复烤厂变成了复烤车间。
从1960下半年开始,受自然灾害影响,卷烟原料紧缺,卷烟产量下降,人员压缩。从1963到1965,玉溪卷烟厂年产量保持在9.5万箱左右,基本稳定。从1966到1968,由于“文革”的影响,卷烟质量急剧下降,产量和经济效益也出现波动。1966新增生产设备30台,实现了20支小包装、双层纸包装、烟梗机械化。结果连续两年产量达到10.29和102500箱,但到了1968,产量锐减到5.3万箱,税收利润只有1688。
从1969到1973,通过“军管”,产量逐年回升。1973年3月,经省计委批准,进行了二期65438+10万箱技改扩建工程。到1978年底,项目完成。全厂占地面积8.75万平方米,生产卷烟27.5万箱,实现税利9793.37万元。玉溪卷烟厂已基本建成综合性中型烟草加工企业。这个时期分为四个阶段,从1979到1983。1979之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选择烟草作为云南省重点扶持的产业,这为玉溪卷烟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借助国家资金,通过四次技术改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同时,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1978相比,卷烟产量从27.49万箱增长到46.45万箱,五年平均增长11.06%,利税上升到2.3亿元。
起飞时段为1984至1988。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内同行业第一轮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总投资5476.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5亿元),先后引进了89套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卷烟设备,使卷烟生产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作业。通过这次技术改造,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五年来,卷烟年产量从53.7万箱翻了一番,达到654.38+0.0775万箱,成为国内首家年产量突破百万箱的大型卷烟企业。同时,香烟的档次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8年,“红塔山”牌卷烟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阿诗玛”、“红梅”获优秀业绩称号。1988年7月,国家公布价格公开的13种香烟中,红塔山、阿诗玛、玉溪、贺岁都在其中。同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企业,实现工商税收利润1168万元,比1984的2.99亿元翻了近两番,实现了产量、质量、效益的同步增长。
1989到1995这段时间是快速发展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不停的技术改造和更高的管理。1991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红塔山”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市场供不应求。从1991到1994,三年投入2亿多元,引进了具有90年代初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卷烟设备。该项目的建成结束了玉溪卷烟厂生产无嘴卷烟的历史。1995年9月,玉溪卷烟厂改制为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并以该公司为核心企业,成立云南红塔集团。它标志着企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5产量1887500箱,利税1585亿元,分别比1989增长66.89%和5.85倍。年均增幅分别为8.9%和37.80%。
1996一直是稳步发展的阶段。1996,随着新工厂的基本建成,卷烟产量突破200万箱,达到222万箱,实现工商税收利润19337亿元。1997面对全国卷烟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导致产量有限、全行业压榨的严峻形势,以及原董事长楚案件深入查办的实际情况,企业按照省委指示精神,以“稳”为重点,以减产增效为重点,以反腐倡廉为重点 其中不仅获得了“红塔山”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而且在1998期间,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生产卷烟221万箱,实现工商税收利润204.56亿元; 人均税利385万元,提前两年实现了2000年突破200亿元的目标;卷烟出口14560万箱,比上年增长38%,出口创汇165万元。建厂42年来,累计实现税收利润6543.8+0.20亿元,最近三年达到5965.438+0亿元,相当于前39年的总和。从65438到0998,根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出具的报告,“红塔山”品牌价值为386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