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参加过哪些战争?

李牧,战国赵人,赵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人,李牧的一生根据他的军事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者是参加朝鲜的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他主要以军事统帅的身份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经过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赵变得强大起来,几次北击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但到了惠文王、称王的时候,匈奴部落的军事力量逐渐恢复和强大,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派李牧负责北方边防。大约在赵惠文中期(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6年),李牧已经成为一位具有丰富军事谋略的边塞将领。他经常住在雁门县(今山西宁武以北地区)。根据实际需要,他建立了官家,当地的租金全部作为军费交给幕府。他对士兵很好,每天宰杀几头牛作为奖励。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军队战斗力,有效防范了匈奴的入侵,赢得了士兵的爱戴。他加强了骑马和射箭的练习,重视警报系统,并增加了侦察兵。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若盗,必抢收保,敢擒者斩首。”所以每次匈奴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都能发挥威力,士兵迅速回营坚守,不敢擅自外出,让匈奴掠夺无所得。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年,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高素质的边防部队。赵的部队在人员和物资上损失不大,为以后的反攻打下了物质基础。

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他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听了,也责怪李牧。但李牧还是我行我素,最后惹怒了赵王,召回他,另派大将顶替。新将军已经上任一年多了。每当匈奴兵进攻时,他就命令自己的部队出征,往往导致部队受挫,伤亡惨重,无法按时在边境地区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回来,李牧闭门不出,硬说自己病了。赵王再三恳求,李牧说:“王必用臣,臣敢听令。”王召答应了他。

李牧再次来到边境后,仍然按照原来的法令行事。这几年匈奴猛扑,一无所获,却一直认为李牧胆小不敢战。守卫边境的士兵一天天得到奖赏,没有被使用。所以都要求和匈奴决一死战。李牧抓住时机,挑选了1300辆战车,13000匹精选战马,50000名获得100枚金牌奖励的勇士,100000名优秀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还有牲畜,让人家满山放牧。

匈奴见此,先派小股势力入侵。战后,李牧假装战败,留下几十人投奔匈奴。可汗听闻,率军入侵赵迪,李牧泽奇袭,两翼包抄匈奴军队,在塔尔坎歼灭十余万人。然后乘胜毁檐,破东湖,降胡林湖,可汗逃得远远的。过了十几年,赵国北部稳定了,匈奴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的城市。李牧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最重要的将领。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赵国的官员和大臣们能够无忧无虑地应对强秦的吞并战争。事实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中的每一次胜利,都有李牧的配合支持。

李牧入朝,约在孝成王(公元前246年)后20年。这一年因国家大事需要调回朝鲜,并以丞相的身份派遣使节到秦国,订立盟约,让秦国归还赵国的质子。两年后,王襄登基。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乐成双双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要官员。悼第二年(前243年),带兵攻下燕的武绥(今河北省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南)。此时,秦国迅速吞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并把主要力量转向对抗赵国。建安二年(前234年),桓寇(又名范)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领,斩首654.38+万。三年(前233年)重兵攻赵。赵派李牧为将军,在易安(今河北藁城县西南)击败,大败而逃。可见这次大胜对秦国打击很大,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因为他的伟大成就,李牧被命名为武安君。

赵王千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建大举进攻赵国,率上党兵卒至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杨瑞、河间兵卒入赵国都城邯郸。赵派李牧、司马尚全军抵抗,相持到次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北方的地震和大范围的饥荒,赵国的国力一直很弱。更大的担忧还是在朝鲜。昏昏沉沉的王召动了心,相信了陷害廉颇的秦国奸细郭开冲。秦国在战场上不能迅速取胜,于是他违背自己的老计划,重金贿赂郭凯,让他诬告李牧和司马尚谋反。赵没有作出分析,立即派赵弼和齐代替李牧与燕驹。李牧为了国家,拒绝交出军权,继续奋勇作战。赵王和郭凯暗中侦察,乘他们不备,捉住他们,杀了他们,废黜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建打败了赵军,杀死了赵弼,活捉了赵和燕驹,又攻下邯郸,灭了赵。

李牧是战国末期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深受军民爱戴,威望很高。在一系列作战中,他屡击不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特别是对匈奴的战斗,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大的步兵团消灭了一个大的骑兵团。李牧确立了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防御策略,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无辜被害,让赵自毁长城,也让后人扼腕叹息,他的遭遇与秦吴相似。司马迁对李牧的冤死表示愤慨。他在《赵家传》的结尾说:赵王“未能移平原而信之,故诛其良将李牧,起用郭凯。是不是很可笑!”李牧也是对后世有影响的人物。作为一个历史教训,秦子应试图劝阻秦二世杀害蒙恬和蒙毅。汉文帝曾感叹,他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来解除对匈奴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