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在中午三点砍头?那下午3点有什么秘密?
古代为什么三点砍头?其实中午三点行刑是明清政府的习俗,或者说是民间人士、说书人、作家的相同看法。古代法律没有这样的规定。
那么“下午三点”的玄机是什么?
1.中午3点是几点?
在古代,1天=12小时,1小时=2小时。按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
这12小时分为100小时。
“小时”和“时”的转换比较麻烦,就是每小时81/3小时。
“中午”是指一天中11:00到13:00这段时间,加上三个小时,将近12:00。更准确的说是中午11: 43+02。
此时太阳挂在天上,地上的影子最短。
2.你为什么选择在中午三点将罪人斩首?
在很多农村,尤其是中国古今,都有人认为死者是“阴物”。如果处理不当,死者的鬼魂会留在死者体内,困扰生者。
中午“杨琪”是一天中最充裕的时间,可以压制和驱散殷琦。
为了不让死刑犯的鬼魂出来,应该在杨的巅峰处死。
其实砍头也很重要。
如果审判长宣布一个犯人将在中午三点钟被斩首,就说明他认为这个人十恶不赦,没有权利做鬼。
因为民间传说,下午三点开始砍头,被砍头的殷琦马上就消散了,所以没有做鬼的机会。
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下午三点,人容易困。这时候砍头会减少犯人的痛苦。
这样,在古代严酷的法治下,似乎还有一丝人道主义。
既然下午三点半不是法定斩首时间,那是什么时候呢?
你可能听过“秋后求剁”这句话。《左传》中有一段话“冬夏有奖,秋冬有罚”。
砍头事关生死。当然要严肃处理,所以要严格遵守时限。
明朝规定,如果有人在立春之后或秋分之前处决犯人,他将被打八十棍子。唐朝也有规定。如果处决不是在秋分和春天之间,那就要等到明年了。
除了指定的季节,日期也很有讲究。
根据唐朝的法律,除了每年从春季开始到秋分,每年的第一个月,5月和9月,大祭祀日,大斋戒日,24节气日,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以及8月,14日,15日,18日,23日,24日,28日,29日和30日。
排除这么多事情,终于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日子,试着选了中午过一刻。你觉得有多磨人?
这就意味着,很多情况下,犯人是一起执行的,这样刽子手的时间会很紧,任务会很重。
砍头什么时候完成?对了,在哪里。
徐克版李连杰主演的一系列黄飞鸿电影的情节中,十三姨教黄飞鸿学英语和女人这个词的时候,黄飞鸿听说是“午门”,他抱怨午门不是砍头的地方。这个词不吉利。
午门在哪里?
当你从天安门广场进入紫禁城,你首先看到的是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非常宏伟。由墩、塔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凹形,形成“阙”与“观”的规则
午门前是一个宽阔的广场,所谓“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里。
然而,“午门斩首”只是一个神话。无论明朝还是清朝,都没有这种做法。因为午门是国家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是神圣的地方。你怎么能在这里杀人?
之所以中午砍头,可能是人们把砍头和另一种刑罚混淆了,那就是阉割,也就是俗称的打屁股。
明朝电视剧1566开头,秦天监制郑毅在午门外被东厂太监杀死。原因是“朝廷花钱太多,百姓苦不堪言,民愤很大”。
从明朝中叶开始,被鞭笞的罪犯在法庭上偶尔会被鞭笞,但大多数都被拖到午门外处决。
在古代,斩首一般在两个地方进行。一种是郊区荒凉的地方,因为围观的人不多,有利于维持秩序。另一个是在一个繁忙的城市。比如菜市口,在清朝的时候就是用来砍头的地方。它的作用是向公众展示,警示周围的人。
据说在清朝,刑场就在今天菜市口大街北侧的路口附近。
当年的菜市口
一千年前,辽朝是东门外的农村,晋朝是石人门的丁字街。在明代,它是北京最大的菜市场。因为沿街有很多大排档和店铺,所以很多“四九城”的人都来这里买菜。菜市场最集中的街角叫“蔡氏街”,清代改名为“菜市口”。
当时犯人被带到菜市口刑场行刑后,尸体被运走,溅了一地的血随便盖了些黄土。第二天太阳出来,菜场又开始热闹了。
戊戌六君子
而菜市口“戊戌六君子”舍身取义的故事,也在古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在北京菜市口处死了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康、刘光第、杨锐、史。当时,在成义之前,谭嗣同就大声疾呼:“要杀贼,不能回天;得到你想要的,得到你想要的!“什么时候,也不知道那些围观的人感觉如何。从此,菜市口成了刑场的代名词。
在菜市口,光绪初年被杀的人数最多。70多人因盗窃皇陵被判死刑。失陷后,广兵勇出动数百人,七八辆车皮拉着尸垫。御史骑着一匹高大的马,手里拿着一把剑,斗志昂扬。他护着两边的官兵,拔剑敲锣开道。非常严格。因为土匪被杀,我怕抢娱乐圈。据说连街道两旁的灵魂饮料都免了。
辛亥革命后,菜市口没有刑场。慢慢地,这里逐渐发展成了宣武门外繁华的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