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史选修课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教案

焦点

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困难

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影响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为这门课涉及的宗教问题都是理论性的,学生很难理解。建议教师阐述一些概念,如赎票、“因信称义”、“按国施教”、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节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这节课的引言由一段文字组成,讲述了两个问题:一、德国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16世纪,德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分裂、天主教会对德国的神权统治及其经济掠夺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摆脱梵蒂冈的束缚已经成为德国各界的共同诉求。二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德国成为宗教改革的源头。建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引言。问题1:德国宗教改革的斗争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如何?谁首先举起了宗教改革的旗帜?提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这节课中进行引导。

第一项“95篇论文”

教材系统讲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说明了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德国之所以爆发宗教改革,是因为德国特殊的经济和政治形势。

(1)四分五裂的政局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至16世纪,德国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行业均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采矿、冶金、制革等手工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运到北欧的货物都需要经过德国中转。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外贸。然而,德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政权,德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国的工商业中心,国内贸易比对外贸易少。经济分权影响了政治团结。政治分裂助长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剥削。从11世纪开始,教皇与西欧封建世俗王权进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鼎盛时期的教皇权在这些国家迅速衰落。到15年末和16年初,只有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还被罗马教会牢牢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负担全部转嫁给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人民。

(2)梵蒂冈对德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国最大的封建领主,占据了德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很多高级牧师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国的分裂和虚弱,加强了对德国的掠夺。这一时期,德国的白银产量非常高。梵蒂冈每年从德国掠夺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全年税收的20倍。德国也成为受教会挤压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之牛”。这种剥削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梵蒂冈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说到底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上,除了七大候选人之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王子,200多个小王子,上千名帝国骑士,交通不便,关卡众多,币制复杂,局面混乱。教廷为了控制德国政治,极力维护其割据政权。所以经济的分散不利于政治的统一,政治的不统一影响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社会矛盾非常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国与教廷的矛盾成为所有矛盾的焦点,天主教会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仇恨。摆脱梵蒂冈的束缚,建立国家教会,促进民族复兴,成为德国各界的共同要求,也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的内容,加强学生对德国划分的感性认识。

(3)马丁·路德决心改革。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青年时期,路德系统学习天主教神学,研读《圣经》。1511年,路德被修道院派去朝拜梵蒂冈,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使他对教会的传教越来越怀疑,萌发了改革德国宗教的念头。1512年,马丁·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威登堡修道院副院长,威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信耶稣可以得救”的道理。他已经初步否定了教皇的权威,决心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4)教皇兜售赎罪券,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索。天主教认为,“犯了罪”之后,世人失去了上帝的恩宠,只有悔改行善,才能获得“免罪”。由于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无限贡献,加上圣母玛利亚和其他圣徒的多余贡献,教会形成了一个“贡献的宝库”。个人能力有限,做的好事不足以完全弥补罪行。教会可以从信用的宝库中拿出来给它。教皇和主教以此作为对信徒的“大赦”。从14世纪开始,这种“免罪罚”逐渐演变为出售赎罪券的方式。当时,教皇的特使宣称,购买赎罪券的钱一响钱柜,灵魂立即升天。1517 10 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威登堡的教堂门上张贴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就赎罪券问题提出异议,要求论辩。他在提纲中说:教皇无权免除罪恶,但他只能宣布和确认上帝对罪恶的赦免;当钱掉进钱箱,贪欲和爱钱的欲望就会增加;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可以被赦免,没有豁免标志。他还指出,人们对教皇的尊重会因为票贩子在免罪路上的胡乱宣传而受到影响。比如,人们会问:既然教皇比当代首富还富,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去修圣彼得大教堂,而用穷信徒的钱?路德提出大纲时,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大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于是,大纲如“放雷”般传遍德国,在德国引起广泛讨论,激起德国人反对梵蒂冈的浪潮,进而在西欧引起强烈反响,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一些总督也支持路德,梵蒂冈讨厌路德。1520 10教皇颁布圣旨,命令路德在60天内悔过自新,否则将被其所在教会开除。路德在威胁和利诱面前毫不动摇,在支持者的赞扬声中焚烧了教皇圣旨。在1521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从不让步。他声称“我将坚持我的意见,决不食言!”打地板的话充分表达了当时德国人民摆脱梵蒂冈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国和西欧的人民,他们更加敬仰路德,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已经成为西欧国家的燎原之火。

这个目的的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理解这节课内容的关键。建议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出分层次的问题。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1。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6世纪初德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问题2: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政治上控制德国,经济上掠夺德国的?对德国有什么影响?问题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九五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4:你认为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拥有这些品质吗?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讨论,逐一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确16世纪初,德国经济显著发展,一些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德国经济的分散影响了政治的统一,政治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剥削。因此,摆脱教会的压迫和束缚,建立国家教会,是德国各阶层的共同要求。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项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从65438年到0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国基督教贵族的一封信》等一系列文章,系统阐述了他的宗教改革思想。

(1)“因信称义”。

在中世纪,教会认为上帝不与罪人交往,人们必须求助于牧师的中介作用才能得到拯救。教皇是上帝在地球上的代理人,负责拯救灵魂。教会甚至禁止普通基督徒阅读《圣经》,只有教皇才有权力解读《圣经》。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救的人,在神面前称为“义”。要称之为“义”,即灵魂的得救不在于遵守教规,不在于我的善行所累积的功德,而在于神的恩典和个人对神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免除罪恶,实现“灵魂的救赎”,而虔诚的信仰来源于对上帝的崇敬和对圣经的理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不通过教堂和牧师的媒介与上帝交流。否认需要履行各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复杂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向教会送礼,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只保留七种圣礼中的两种:洗礼和圣餐。这样,曾经对人类救赎至关重要的教皇、教会和《妥拉》在信仰的权威面前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原始积累的需要。

(2)圣经是人们信仰的唯一神圣权威。

既然“信耶稣就可以得救”,那么如何才能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每个信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能对《圣经》的含义做出个人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上帝和圣经面前人人平等,不需要牧师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从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翻译成德文。德文版《圣经》的出版,不仅使人们直接了解了上帝的语言,而且提供了一种被方言分隔的德意志各州全体德意志人共同使用的语言,为德意志语言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们提供了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扩大。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对《圣经》的翻译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成为德意志各邦之间的重要纽带。

(3)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宗教权力并支配宗教权力,并建立自己的国家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基督教贵族致德国的一封信》,在信中他痛斥教廷对德国的专横和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教廷控制的国家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再也不会有薪水落入罗马手中,以后也不会接受来自罗马的一切任命。所有神职人员的职位都应与专制的教皇分离,地方主教的职权也应恢复”。他还被要求将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要送钱给罗马。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摆脱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这个目的的内容就是这节课的难点。提出通过对“因信称义”概念的阐释,以及路德思想与天主教会传教的比较,可以理解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突出重点即可,不宜过多展开或补充材料。关于宗教改革的实质,教材没有讲清楚。如果学生能力强,时间充足,可以组织学生辩论。

第三项“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影响”

(1)促进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行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不同的阶级和团体根据他们不同的利益支持宗教改革。除了反对改革的皇帝、高级教士、一些诸侯和统治城市的贵族,他们很快在要求改革的势力中分裂成两派。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主张建立新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严格的教学等级制度,取消礼拜的繁文缛节,将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并不包括社会改革的要求,而是代表了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作坊主、小贵族和一些王公的利益。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门泽尔带领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的宗教改革。门泽尔也主张信仰的拯救,但他认为信仰是人的理性,呼吁以暴力手段改变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堂”。1524年至1526年,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蔓延到德国大部分地区,全国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修道院和教堂遭到破坏,教会的财产丧失殆尽,教士们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国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农民战争失败后唯一受益的群体。他们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他们的政治、经济、宗教势力大大加强,德国的割据更是雪上加霜。

(2)路德教徒获得了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国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诸侯国成为路德新教国家,并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与天主教王公抗衡。信奉新教和旧宗教的诸侯国发生过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漫长的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宗教依国”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此后,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国广大地区获得了合法地位,并传播到德国以外的一些地区。

(3)它为欧洲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建立了一个与梵蒂冈传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教派,严重冲击了梵蒂冈的神权政治。基督教世界发生了分裂,出现了新教,这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的要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德国的这一改革很快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圣公会相继成立,形成了基督教的三个新教教派。

这个项目的内容有两个难点:一是对门泽尔农民战争的认识;二是新教出现后基督教的构成体系。第一个困难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门泽尔农民战争对德意志天主教会统治地位的动摇作用。第二个难点是建议老师用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新教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和案例

1.教学设计

论《九十五条论纲》的教学《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它的出版有什么意义?介绍一下这个目的学习。

使用Powerpoint展示照片或插图:马丁路德的照片、赎罪券和马丁路德与教皇代表辩论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在研究德国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时,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问题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6世纪初德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你具备这些条件吗?问题2:罗马天主教会是如何政治上控制德国,经济上掠夺德国的?对德国有什么影响?问题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什么?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九五论纲”的发表有什么意义?问题4:你认为改革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马丁路德拥有这些品质吗?请举例说明。然后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讨论,逐一解决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理解,了解德国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直接原因,让学生感受马丁·路德这位无畏的改革家的意志品质。

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教学首先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基石和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并讲解“因信称义”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理解基督教教义中“原罪”的概念。帮助学生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个方面理解马丁路德思想与教会布道的区别,进而结合改革背景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影响”的教学上,指导学生阅读这个项目的内容,并给出一些思考问题:问题1:农民战争在门泽尔的作用是什么?问题2:马丁·路德翻译德文版《圣经》的意义是什么?问题3:什么是“教学因国而异”的原则?有什么意义?问题4。什么是新教?在阅读和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农民战争、路德教的法律地位以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宗教改革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本课引入案例一时,用问题引入:天主教在中世纪西欧的地位如何?请根据上一课回答。老师总结说,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各国封建主和最强大的封建主的精神统治工具,在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对人民的暴政、腐败和剥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那么,宗教改革是从哪个国家开始的?为什么?这就引出了这节课的引入。

案例2,在分析马丁路德作为改革者的意志品质和性格时,呈现了马丁路德的照片。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家,开创了德国近代史的新纪元。他有渊博的知识,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气魄。这给了他改革运动的气质。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德国宗教和哲学史》一书中对路德有一个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不仅是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也是德国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所以德国人的一切优点和缺点都非常好地结合在他身上”。“他是这个时代的传声筒和利剑。.....一个冷静而博学的造词者和一个陶醉于上帝的受启发的先知,他努力研究他的艰苦卓绝的教义的特点,晚上他拿起笛子凝视着天上的星星,将音乐与对上帝的敬畏融为一体。”。他的气质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非常显著。

案例3用图表解释了新教的概念。德国的宗教改革很快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路德教派获得合法地位后,欧洲出现了加尔文主义、圣公会等新教派。基督教世界是分裂的。当今世界三大宗教的结构体系是怎样的?

第四,回答问题

研究性学习综述

(一)课程评价

1.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解决问题的关键:“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开始的标志。

思维引导:从内容和影响两方面回答。

答案暗示“九五论纲”的内容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激起了德国人民对梵蒂冈的反对,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2.简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信称义”

思维引导:从教义和教会组织两方面回答。

回答提示:(略)

学习推广

阅读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决问题的关键:材料中的核心思想其实是“因信称义”

思维引领:结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回答。

回答提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本质上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