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的历史文化
易县民间文艺种类繁多,有高跷、大头、平安车、音乐、南乐、樊氏、旱船、秧歌、舞狮、龙灯、武术等40多个舞蹈音乐节,昆曲、河北梆子、京剧、评剧、哈哈戏等20多个剧种。
十番汇
十番会是易县东韩村、后埠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花会。这是一个有合奏表演的音乐花节,以表演者人数多、场面盛大而闻名。还有武侠十式,文学十式。武术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为主,表演时锣鼓喧天,所以人们称之为“闹社”。文樊氏,以丝竹乐器为主,声情并茂,流行于黟县,以东汉村和背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东韩村古乐”之名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西陵摆龙灯
清陵的龙灯流传到许多村庄,西陵镇的钟毅村是最好的。因龙身内置灯笼,可呈一字形摆放而得名,又因龙身分段而别称“界龙”或“断龙”。民国初年,仍沿袭此惯例。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陵墓守卫崩溃,守墓人变成了农民。有汉字的龙灯真正被介绍到民间,成为表达农民愿望的民间舞蹈。2008年6月,中国龙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