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散文的千古沧桑

三千年前,商朝乃至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商纣王叔叔姬子,从当时的都城出发,唱着歌,跋山涉水,来到了他的封地——山西榆社讲堂。报告厅被关闭并非偶然。由此推断,讲堂当时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北方小城了。不然在全世界都是王者之地的时代,一国之君的叔叔封地怎么会贫瘠?

历史上讲堂原名向塘,因其地形似一条长巷,又因是池塘,故名。后来,由于姬子被封于此,这里也被称为“季承”。姬子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祭祀社会,修建了一座供奉神灵的庙宇,并精耕农业。这里的人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就像天堂一样。姬子也非常重视教育,经常亲自讲课。慢慢地,这里的地名演变成了“讲堂”的名字,颇有文化内涵。当然,这是讲堂名字的传说之一。至于可信度,我们就不深究了。

“讲堂”之名的由来,来自《左传》中的记载:“公三十三年,贬晋,八月,败晋侯。”这个“簸箕”就是现在的榆社讲堂,古战场遗址在古簸箕庙附近,对面山谷里。据讲堂里的老一辈人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可以在姬庙附近的田野里或山上,挖出大量古代冷兵器,如铁或铜箭等,充分印证了《左传》中的记载。在那场激烈的金、狄之战中,晋国上清缺子,俘虏了狄的首领白,白在集集寺赎回了首领,与晋国议和。此后,季承改名为讲堂,纪念这一北方民族间难得的和平。

篮子之战中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情。战神先轸之前和晋襄公就释放秦军俘虏的问题发生争执,被先轸“唾弃”(往晋襄公脸上吐口水),但晋襄公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向他道歉。先轸为此感到懊悔,于是在筐之战中活捉了头领白蒂,脱下重甲,只身冲入敌阵,壮烈牺牲,向项公赔罪。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记载。我站在古战场上,想象着当时的惨烈场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这片百家讲坛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史诗般的事情,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将自己的一生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不去参观鸡庙和古战场了。在我们去上吉寺的路上,晋中人协主席田武贤先生独具慧眼,告诉我们发现了姬子讲学的场景,让我们大吃一惊。循着田老师的过往,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原本是土崖边被雨水打出来的山沟地貌。它真像一个老人在脱下外衣坐在东方的博代,面对一群学生,侃侃,不知疲倦地教书育人。在心底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佩服田老师的想象力。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们沿着山路向半山腰的吉庙进发。

嵇寺位于嵇神坡上,坐北朝南。因为年代太久远,只剩下地基,山坡上散落着青砖青瓦,一副坍塌破败的样子,让人唏嘘不已。想想这里的风景。八月初一,姬子出生,讲堂里的乡亲们就会敲锣打鼓,抬着八顶大轿子,把姬子的轻身(所谓轻身是木像,重身是泥像)请到轿子里,热情地迎到老戏台对面的神房里,然后唱三四天大戏。我们收集了古吉盘寺的一些零散构件,如猫头、飞檐、斗拱等,放在被岁月打磨过的石阶上。村里的古建筑专家卢建平看了看雕有雄伟虎头的猫头,说这值得研究。我从没见过猫的头上刻着老虎的头。这让我更难受。见多识广的古建筑专家从未见过的构件就留在这里,没有人关注它们的存在。这座庙里有多少杰出的东西?这荒山荒坡上还淹没着多少具有历史气息的古代文物?以前在庙里的碑林现在在哪里?走的时候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我看到吉庙周围的山丹丹花开得正艳,守护着这座曾经辉煌的寺庙。

除了白庙,古讲堂还包括水泉山的奶奶庙和夫子庙、小灵山上的佛寺、月星门旁的财神庙、东沟的黑龙王庙、北甲背上的白龙王庙、北门的龟公庙、老戏台的菩萨庙、三官庙、河庙、火神庙、真武阁和魁星阁等等。村里的老人们自豪地说,过去讲堂“月月迎神,月月唱戏”,“两天一集,两天一城一集,一天一讲堂一集”展现了老讲堂的繁华。

财神庙、菩萨庙等寺庙分布广泛,建起讲堂也就不足为奇了。神奇的是火神庙和别野神庙,这是只属于讲堂人的小众信仰和独特信仰。据说火神庙里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榆社的西南部有一个叫箕子的村庄。三姐妹住的村子里有一座绣楼,都很漂亮,很漂亮。一群反派看到三姐妹每个人的美貌,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于是逼迫三姐妹就范,并扬言不从就烧了绣楼。三姐妹宁死不屈,结果在绣楼被活活烧死。讲堂里的人听说此事后,被三姐妹不屈的气节深深打动,于是建起了火神庙,供奉三姐妹为火神,焚香留念。这个故事极其感人,讲堂之人崇尚正气,以正气建庙,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龟仙人庙应为田园迪达阁,于乾隆五十一年六月迁建。因为田园迪达的形象是蛇和龟的组合,村民们误传它为“龟王”,而龟精的传说也来源于田园迪达的形象。村里关于乌龟庙的传说有趣多了。传说南坡下有老鳖精,常害村民,于是在对面的北葛亮上建庙供奉,让鳖精保住自己的位置,不再危害邻居。相传村里有人盖了房子,去南坡撬石头,结果他一下午都没撬到石头。当他抬头看其余部分时,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块扁平的大石头,于是他过去把它撬开。结果石头没撬开,被落下的石头砸死了。过了几天,那人在梦中告诉妻子,我撬的石头是老鳖的门,现在老鳖的门被我破坏了,鳖让我给他看门。当它传播开来时,村里的人都很惊讶。有人说这座庙应该是白烨庙。在榆社方言中,“白”和“龟”是谐音。然而老鳖精的故事在讲堂村却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但讲堂历史上并没有白姓名人或功勋人物,所以我觉得应该是“龟庙”。

说起讲堂村的名人,就不得不说清代道光年间的学者田。据村里的老人们说,田有渊博的知识。他写了光绪六年版《榆社县志》的序言,他还写了同治年间的《重修福祥寺碑》。我们现在都能读这些单词了。此外,他的人品和官品也是有口皆碑的。田任陕西西乡县令时,爱民如子,赏罚分明。当他的任期到了,法院把他送到了另一个地方。西乡县的百姓从城里出来,大声哭喊,一致挽留田,要他留在西乡县。朝廷见此,只得重选重赏。为了报答田,西乡县人民不远千里来到山西榆社讲堂,为田重修三门三层四柱彩金牌坊。这不仅是清朝的历史,也是整个中国的历史。全城也很难找到几个哭着要连任的官僚。

村中,被讲堂村民称为“券门之巅”的天进士院,如今已成废墟。天津世苑本来是第二个院子,第一个门已经不在了。推开吱嘎作响的木门,只见对面墙上的砖雕写着“神爵德”三个大字。三年前我们就猜到了这三个字,但是没人认出来。三年后的今天,我再次踏入院子,周围都是学术精英,这三个字就解决了。“慎”就是说要谨言慎行,要适可而止。这才是真正的美德。不同于别人俗气的题字,进士书院的三个题字,蕴含着田进士高明的人生哲学,在今天也是至理名言。原来的四合院现在只有正房和西房,都是三个门窗。东边通往侧院的走廊门上刻着“桂兰”二字,让人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贾兰中进士后爱上李纨的“桂兰齐放”四个字。如今,田金石的后代仍在村里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晚饭后,他们会在祖先的院子里散步,想想他们的祖先田的生活曾经是多么辉煌?绿树成荫的槐花如今沉默在天津石大院的大门口,守护着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院落。

我从进士园出来,走到讲堂的街上。大青师班还在讲述着讲堂过去的辉煌。每逢单日聚会,来自左权、和顺、武乡、榆社县的摊贩、典当聚集于此,叫卖声此起彼伏。集市上挤满了人,报告厅里挤满了人。走到一家百年老店前,墙上的砖雕栩栩如生,有奔马,有对称的莲花,估计当时只有有实力的大店才有。百年老店对面是一条能容下一辆马车的巷子。巷子两边都是曾经的百年老店。二楼的谢仁堂虽然倒了,但还是留下了当时的排场。西电、上斗店、聚源、三恒泰等古店铺散落在小巷两旁,可想而知当时的交通。我把这条巷子叫做“讲堂里的华尔街”,没错,放在当时熙熙攘攘的讲堂里也不为过。

讲堂之人,既尊文重商,又有尚武传统。据说,当时一个梅花派的祖师李在讲堂中,因未能清理并恢复视力而避祸,讲堂中便广为传授梅花拳,使得讲堂中的所有人都练武。后来讲解员宋三虎继承发展了梅花拳,使之更加发达。由于商业的繁荣,来讲堂表演艺术和戏法的人不在少数。聪明的讲堂人还把传统的地方戏曲和外来的曲艺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伞柄、丑秧歌、八音唱会、扭腰等多种独特的杂技。其中,伞柄极具观赏性。几个人敲锣打鼓打成一定的节奏,主唱配合他的手环有节奏。鼓点一打,主唱就开始唱,歌词是即兴的,还得押韵,所以朗朗上口,听起来很有节奏感。目前讲堂村还有一个老人会唱伞柄。据他说,当年伞柄流行的时候,他一喊,全村人就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就是为了看伞柄。

讲堂还有一个地方,是它独有的,那就是婴儿墓,讲者称之为“子葬”。村里的闫老师是一个历史使命感很强的人。他是讲堂人,一直在讲堂教书育人,对讲堂的历史文化了如指掌。他告诉我们,婴儿墓的修建是因为田不忍心当时死去的婴儿在中了进士后弃尸,这也是大多数村民认可的。然后他带我们去婴儿墓看了看。我来到一条深沟,看见沟的另一边是婴儿的坟墓。田主席要在这里拍照,颜老师自告奋勇下沟爬上山,看看婴儿墓是从哪里来的。我看到婴儿墓周围长满了杂草,很明显已经很久没有人经过了。颜老师推开挡路的半人高的蒿草,聚集在婴儿的坟前。婴儿的坟墓大约有一米高。它是石头做的,有一个小窗户。漆黑的窗户看起来像一张吃人的嘴。令人毛骨悚然,所以很佩服颜老师的勇气。颜老师给我们念了婴儿墓上的刻字。只见窗户上方中央的石头上刻着“婴儿墓”三个大字。东侧为“咸丰四年所建”,西侧为“光绪八年何忠所建”。就这样,婴儿墓在田考中进士之前就修好了,但到了光绪八年又重修了。讲堂村的村民把婴儿墓的功劳记在田的账上,充分说明田在讲堂村的名声很好,有些事都是他一个人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田也是在光绪八年考中进士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有可能是田考中进士后,组织村民一起重修婴儿墓,算是为家乡父老做了一件好事。

我和讲堂一直有着不解之缘。20年前,父亲是蒋堂乡的法官。那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来这里调解民间纠纷。每去一家,主人都会热情地照顾孩子,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塞到你手里。好客的民风真是感人。后来朋友带我们坐车。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演讲厅人。他从小在报告厅长大,熟悉这里的每一砖一瓦。他对讲堂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深入的了解,向我们展示了讲堂的所有历史遗迹。后来,我们文友一行冒着大雨,踏着泥泞走向报告厅,就是为了在雨中看报告厅,足以看出报告厅对我们深深的吸引力。这次我们专程来探寻讲堂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了解讲堂这个榆社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讲堂的无穷魅力。

走的时候我们的车经过南门的魁星阁和关帝庙下面,这就是讲堂。回望报告厅,一盏小灯照亮了我们脚下的路,温暖而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