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秘书(74)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言论自由

除了三国,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其实也讲过其他话题,比如这篇文章写的百家争鸣。先说书名。先秦时期,春秋有孔子,战国有孟子,近秦有商鞅、韩非子,所以易中天把书名定位在先秦。

既然要讲,当然要在自己的观点之外加上别人的观点。易教授在电视旁白中并未提及引用观点的前辈,而是在书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引用观点的主要来源是:

杨伯钧的《论语注疏》、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李泽厚的《论语现代读本》、钱穆的《论语新解》、李陵的《丧家狗》。

虽然书中观点很多,但易中天并没有随大流,也没有和专家对话。他提出自己的依据来规范自己的观点。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历史上往往有很多人对《论语》《孟子》等古代经典有很多评论,从中可以找到自己认为合理的,符合自己系统观点的,甚至产生不同想法的,这是现在读书最不可缺少的。这大概也是易中天的讲座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书中,易中天说:

知道的多和学习没有必然联系。就像字典一样,没有人会说字典是学术著作,里面没有观点。

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用的比较口语化,不那么学术,但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语录,都是偏向于对古典人物和经典的现代解读。两人都有看头。

对于孔子,易中天在书中有几点看法:

第一,孔子不是圣人。这一点在很多前人的观点中也有涉及,尤其是到了后期,学者们的观点更趋于理性,比之前人们被轻易抬上神坛的时候更理性。越是崇拜前辈,越只能证明现在的缺失。去崇拜别人的长腿,肯定我们的短腿,是不是证明我们不断戴着孔孟圣人的头衔,在某方面越来越差?

第二,孔子急于求成。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必然会在当时登上政治舞台。孔子周游列国,无非是推销自己的治国之策,希望哪个国王都能采纳。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生价值,孔子并没有像道家那样避世,而是积极融入当时的政治。把孔子当成世界大师,显然是错误的。

第三,孔子的命题是阶级命题。自礼乐制度复辟以来,孔子就主张不同的人要根据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各得其份”,从来没有一刀切的做法,让天下所有的人都享受同等的待遇。这是墨家的意见,不是儒家的意见。不要寡而患不平等,不要贫而患焦虑。我们说的不是让所有人享受同一等级,而是“按名分配”,从国王开始,一级一级往下干。

对于《论语》中的一些解释,易中天也抛开了一些固有的观点,比如“教育无阶级”,易中天认为应该理解为:通过教育,可以消除人原有的“类别”,消除差异。这种解释比以前的无阶级、无歧视的教育更接近现代。至少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说服大家去读书,去学习知识。